第六十八期“化工发展论坛”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
2023年9月1日,第六十八期“化工发展论坛”学术报告会在北辰校区化工楼成功举办,本次报告会有幸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闫东鹏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学院孙振宇教授、清华大学化学系王定胜教授分别作了题为《长余辉发光配合物研究》、《催化材料表面CO2和H吸附调节增强电化学CO2还原》和《原子尺度精准合成》的学术报告。
闫东鹏教授首先简述了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意义及背景,利用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结构高度可设计可调节优势,设计合成了系列无机-有机杂化体系的长余辉发光配合物,为新型磷光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场景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孙振宇教授介绍了CO2电还原催化材料表面反应物和H吸附调节新思路新途径,为发展新型的电催化剂体系提供了新机遇。王定胜教授从原子级分散催化材料的精准合成方法,建立原子尺度催化材料结构调控策略包括原子配位环境、原子间距离等为研究构效关系及催化本质提供了系统的途径。三场报告内容精彩丰富,引起在场师生的热烈讨论。报告后,报告者和化工学院师生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闫东鹏,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导。研究领域包括无机超分子化学,长时发光材料,功能分子共晶等。近年来,以通讯联系人在Nature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Chem. Soc. Rev.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总他引1.3万余次,H-index 68。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1件和美国发明专利2件。担任Science Bulletin、Science China-Materials、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应用化学》、《结构化学》、《中国稀土学报(中英文版)》等学术期刊编委或青年编委。获得国家基金委优青、北京杰青、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科睿唯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等。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专利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中国化学会光化学青年科学家奖等。
孙振宇,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化工系主任。2006 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化学所。2006 至 2015 年先后在爱尔兰圣三一学院、德国鲁尔波鸿大学以及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 CO2、N2 还原反应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 Chem、Angew. Chem.、Adv. Mater.、The Innov.、Prog. Mater. Sci. 等期刊发表论文 123 篇,英文书籍章节 5 篇。连续入选 Elsevier 2021、2022 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其研究工作获选“细胞出版社 2019 中国年度论文”、“2019 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担任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专委会秘书长、中国化学会高压化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化学会二氧化碳化学专委会委员;RSC Sustainability 期刊副主编;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学术编辑、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和《物理化学学报》等编委;The Innovation、SmartMat.、Nano Research 等青年编委。
王定胜,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9至2012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7月加入清华大学化学系。研究领域为无机纳米材料化学,自2009年博士毕业以来,一直以无机纳米合成化学为基础,主要从事金属纳米晶、团簇及单原子为主的无机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调控与催化性能研究。2012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3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8年获青年拔尖。202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含1篇Nature、1篇Nature Chem.、1篇Nature Nanotech.、3篇Nature Catal.、39篇Angew. Chem. Int. Ed.、20篇J. Am. Chem. Soc.、18篇Adv. Mater.、12篇Nature Commun.等。入选2020、2021、2022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排版:林姝伊
校对:赵洋 郭佳宇
责编:刘心怡 杨博涵
审核:郭宏飞 王瑞虎
化工学院新媒体中心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