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无止境,气有浩然”校训指引下
有这样一群山大人
他们积极向上,刻苦努力
他们崇实求新,踏实奋进
他们怀揣梦想,砥砺前行
他们就是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本期推送,小招带您对话国奖获得者
毕业于山东省莱州市第一中学
现为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2020级本科生 王宇
一起看他如何追逐化学之光!

王宇,毕业于山东省莱州市第一中学,现为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2020级本科生,中共预备党员,任2020级化学强基班学习委员;获国家奖学金两次、山东大学学业奖一等三次、特长奖六次、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等30余项荣誉;获评山东大学三好学生、山东大学创新创业先进个人、2023年度山东大学“五·四”青年科学奖。
进入大学,我很高兴成为化学专业强基计划大家庭的一员,在这里我不仅领略了化学学科的魅力与精彩,更时刻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在2020级化院迎新晚会上,我与其他同学共同完成的《回望·奋进》历史舞台剧,展现了我们新一代化学人青春的誓言——立志“强我国基,振兴中华”,为祖国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刚进入大学时,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我调整心态,正视困难,拿一支笔,捧一摞书,铺几张稿纸,在化学的世界里潜心闯荡。在沉浸于学习化学理论的同时,我也注重培养数理基础,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为后续电池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大一上学期获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全国二等奖,在大二学年获得了数学竞赛和物理竞赛的一等奖,并成功入选中科院化学与环境菁英班和中科院理化所菁英班,获得了上海有机所奖学金、烟台万华奖学金、齐鲁制药优秀学生奖等荣誉。学科交叉让我更好地融合、运用知识。
化学源于生活且用于生活。在学习无机化学的过程中,我对纳米材料和电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电池作为现代科技的关键组成部分,我着迷于其科学原理,对未来能源技术的探索充满兴趣。在导师熊胜林教授和王鹏师兄的悉心指导下,我踏上了锂硫电池科学的研究之路。

电池不仅是一种能源媒介,对我而言更是追逐梦想的引擎。锂-硫电池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它有希望代替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经过不断努力和探索,我提出的石墨烯自发耦合衍生的空间限域策略合成了具有核壳的硼化镍,将其应用于锂硫电池中,并表现出良好的循环和倍率性能。该研究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且以优秀结题,并以第一作者将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Small》,同时,该研究在山东省创新方法大赛和山东大学科技创新大赛均获二等奖,并荣获山东大学青年学生学术研究最高水平的荣誉——第十四届学生“五·四”青年科学奖。

得遇良师与益友,这是我在大学的幸事之一。有人曾说,科学家是一群同舟共济的合作者,他们将各自的努力融入到科学的大海洋中。在这个知识的海洋里,老师不仅仅是我获得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我在学术航道上的指明灯和坚实支点。在探索知识与学术的成长之旅中,我非常感谢遇到恩师熊胜林教授,他不仅是我学术之路上的引导者与榜样,也是我生活中的支持者。熊老师是一位“奔跑的科学家”,每周至少6次、每次至少10公里的跑步是他坚持了近30年的“操场文化”。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喜欢上了跑步,跑步给我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素质的提高,更使我保持积极向上、奔跑前进的状态。
在追求新知识的道路上,合作是迈向科学进步的关键所在,同窗情谊是大学旅程中的珍贵财富,课题组的师兄师姐们为我的学术探索和个人发展提供了帮助和指导。我们相互扶持,共同奋斗在科学研究一线,不仅是成长路上的重要伙伴,更是生活中的默契朋友。
我们一起开展了电池安全进社区活动,从举办电池安全知识讲座到开展实地演示,向社区居民普及电池使用与存储的注意事项,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加深了社区联系;依托山东大学化妆品研究中心,开展关于护肤品群众认知程度与公益科普需求的深入调研,提升了群众对护肤品科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他们关于美容护肤的自我保护意识;一同参与母校回访活动、鲁喀专项活动,弘扬校园文化,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这些经历充实了我的大学生活,让我不断挑战自我,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求真创新、追逐化学之光的旅程中,作为一名化学专业的学生,我们肩负着探索未知、揭示自然奥秘的责任与使命。正如分子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构筑成化学的基石,在科学的广袤领域中我们的努力和付出交织成理论的网格,捕捉实验的火花。

国家奖学金是为激励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的奖励特别优秀学生的奖学金,是当前高等学校学生能够获得的荣誉等级最高的国家级奖学金。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山东大学本科招办
素材来源 / 山东大学学生在线
封面 / 包晗
编辑 / 戚晓睿
责编 / 姚慧璇 马子寒
审核 / 宋沁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