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采购方式  甲带  滤芯  气动隔膜泵  减速机  减速机型号  履带  带式称重给煤机  无级变速机  链式给煤机 

我们中国缺少什么样的企业?

   日期:2023-08-03 15:36:4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26    评论:0    

   昨日,在公众号上看到了《樊纲:我们中国不缺国企,缺的是民企》(樊纲,中关村产业升级研究院 2023-7-23 发表于北京)一文。

   一,樊钢先生的观点及理由是什么?

   在这篇文章中,樊钢先生强调了一个观点就是:“我们中国不缺国企,缺的是民企”。

   在文章中他说:

   “我们中国不缺国企,在一定意义上我们缺民企,所以有了民企之后,最好还继续保持它的民企性质。”

   “再说一遍,我们中国不缺国企,在一定意义上我们缺民企,所以有了民企之后,最好还继续保持它的民企性质。”

 那樊钢先生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不缺少国企,而缺少民企呢?

   “我们有国营企业,有民营企业,经济这两驾马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也有两个不动摇的政策,发展国有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在这里我想强调,现在应该特别注重发展民营企业。原因是多方面,一方面是我们不缺国有企业,我们整个经济改革就是从国有企业走出来,当前国有企业一统天下,没有什么民营企业的情况下我们发展起来,搞市场经济。

   从搞市场经济的角度,产权主体越多,价格信号越真实,越容易实现市场效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因此从产权主体角度来讲,民营企业每一个都是自己的主体,国有企业因为是国有,它跟政府的关系,跟其他国有企业的关系等等,相对来讲独立性没有那么强,有的时候信号就会出现扭曲,这是一个基本点。

   在这里,攀钢先生是讲到了“两个不动摇”,但却没有讲到“坚持两个主体”一一坚持公有制主体和按劳分配主体。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还要坚持两个主体?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强调“两个不动摇”,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两个主体”?

   因为只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实现按劳分配。而只有实现按劳分配,才能体现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也就是说,“坚持两个主体”是满足社会主义让劳动者当家做主和实现按劳分配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市场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所有制上来说,表现为公有制为主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分配上来说,表现为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顾名思义是属于劳动所有权。因此,从权利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两个主体”实质上也就是要坚持劳权经济为主体。

   从权利性质来盾,全面地、综合地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要坚持劳权经济为主体,产权经济为辅助。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真正区别所在。

   一个企业,要实现按劳分配,它不仅要是公有制为基础的企业,同时还必须是建立了劳权制度的企业。因为只有建立了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制度的企业,才可能真正实现按劳分配。

   三,产权主体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表现为劳权主体。

   “从搞市场经济的角度,产权主体越多,价格信号越真实,越容易实现市场效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因此从产权主体角度来讲,民营企业每一个都是自己的主体,国有企业因为是国有,它跟政府的关系,跟其他国有企业的关系等等,相对来讲独立性没有那么强,有的时候信号就会出现扭曲,这是一个基本点”,这个看法仅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因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主体,以按资分配为主体的。因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产权主体越多,价格信号越真实”。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是劳权主体越多,价格信号越真实,越容易实现市场效率。而所有的公有制企业,只要它建立了劳权企业制度,那么,所有的公有制企业都是独立的劳权主体。因此,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言,不在于是国有企业还是集体企业或私人企业,关键在于它是不是劳权企业。

   四,我国现在的问题是产权主体太多,劳权主体太少。

   我国在企业结构上的问题是什么呢?

   就是产权主体太多,而劳权主体太少,从而不能满足“坚持两个主体”的要求。

   我们虽然提出了“坚持两个主体”的要求,但我们并没有真正落实公有制主体,更没有实现按劳分配主体。也就是说,虽然我们还存有一定数量的国有企业,但因其建立的是产权制度,因而这些公有制企业或国有企业都没有成为劳权企业。因此,现有国有企业事实上它并不是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

   因此,对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中国来说,目前既不缺少国有企业,更不缺少民营企业,而是严重缺乏劳权企业。目前最需要的是大力发展劳权企业。

   五,产权主体太多导致了后发劣势和经济危机

   在建立产权制度的条件下,企业采用的是资本经营方式。

   人所共知,在一个资本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中,广大劳动者是为老板打工,而中小企业的老板则是为大企业的老板打工,而在大企业中,那些极具国际竞争力头部跨国企业又成为起主导作用并进行利润收割的主体。

   于是,绝大多数人的努力创造的财富集中于老板手中;中小企业创造的财富又进一步集中于大企业老板手中,而那些亿万富翁则又会选择移民他国。更有一些大企业要么被跨国企业整垮,要么为外资所控股。事实上,由于我们模仿了西方国家的资本主导型市场经济,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后发劣势,形成了事实上的植民经济。

   改革过度民营化的结果是什么呢?

   那就是绝大部分的、从中小国企和乡镇企业私有化之后的民营企业的经营家庭化,由家庭经营的资产劣势和人才劣势导致了这些企业在市场中失去了竞争力及发展优势;少部分发挥较好的头部企业则大多由外资控股,其经营成果的大部分成为外资的利润;而民营经济则不断地进行着低水平复制的运动:今天一批企业倒闭,明天一批企业开张。这就是GDP总量不断增长,但老百姓收益却不见增长、甚至反而减少。

   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但提振不起经济,缺乏了外贸订单,许多企业就要处于停产倒闭状态。其原因就是什么?

   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资本的生产方式。资本经营的生产方式,也就是两极分化的生产方式。在这种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所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而员工工资及人工费用作为成本是企业最小化的目标。因此,企业发展的越好,员工的收入相对而言就越,企业的效益越好,意味着员工的收入就越少,不论是相对减少还是绝对减少,都是会必然出现的结果。这就是资本经营的法则。这种法则的结果必然是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经济危机。这是几百年来资本主义发展历史所证明的客观规律

   六,大力发展劳权主体是解决当前经济问题的对症之药。

   经济萧条是全球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它不仅对国家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并非只是简单的市场失灵或竞争不足,而更多地是因为社会财富分配制度的不公有关。在国企、民企、外企均采用资本经营的条件下,底层多数人实际可支配收入逐渐减少,这直接导致了他们的购买力下降,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因此,我国当前的经济问题,不是市场经济的问题,而是生产方式的问题,更确切地说资本生产方式的问题。它的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使得社会经济系统无法自行修复,导致我国经济长期处于下行通道。

   随着外贸订单的减少,近年来,刺激居民消费成为了应对经济问题的重要课题,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刺激居民消费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老百姓收入水平的不足。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条件下,居民对未来的收入具有悲观的预期,受工资增速放缓、就业形势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居民普遍感受到经济压力的增大,因此更倾向于保持较高的储蓄率以应对来自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使所谓刺激居民消费收效甚微。

   另一个应对经济危机的办法是所谓的恢复民营企业的信心,从而使民营经济能够振作起来,以此作为恢复经济发展的入手。然而,这一行为本身,即是重新恢复资本经营方式,从而使两极分化的状态更趋严重,这不过是扬汤止沸、负薪救火,虽或可以起一时作用,却也难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手中无钱的问题。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虽然有14亿人口,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是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经济增长,消费动力和有效需求严重不足,这与我国经济以产权型企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特征是相关联的(产权型企业以盈利增长和人工费用最小化为目标,必然会导致广大劳动者消费水平的下降)。因此,在今天的环境下,我们如果希望把经济的发展重点放到内循环上来,希望形成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那就要大力推进劳权经济的发展,广泛建立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劳权制度,从而加大劳权型企业的比重,从而使大多数人的收入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劳权型企业以提高员工消费水平为目标)。当我国绝大多数的人消费水平能有显著提高时,我国经济增长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快车道。

   在建立劳权制度的条件下,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公有制经济本质上一种消费价值的生产。当我们把14亿人口的消费水平的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时,我们会激发千千万万劳动者为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积极性,我们会激发千千万万劳动者为满足自己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潜力。当我们广泛建立了体现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要求的基本制度时,劳动者利益要求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会处于相互满足、互相促进的良好状态,这种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经济实体,它会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核动力,实现共同富裕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它会极大地形成我国经济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强调两个不动摇,同时也必须要“坚持两个主体”。目前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短板不是表现在产权主体不足,而在于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两个坚持的不足,是劳权主体的不足。因此,目前关注的问题不是民企发展得够或不够,而是劳权企业、劳权主体的严重不足!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8326号-18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