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杜彦良等知名专家学者参加始发仪式。杜彦良院士在采访时表示,青岛胶州湾第二隧道是世界上公路水下隧道最长、建设规模最大的工程,施工面临复杂地层,环境条件最为恶劣,需要应对多项技术挑战和创新,工程的实施对国家未来其它穿江越海隧道建设将起到示范作用。

“国信号”盾构机首发

“国信号”盾构机整装始发
中铁十四局大盾构挑战
水下隧道工程领域又一超级工程
胶州湾第二隧道西起青岛西海岸新区淮河东路,向东沿刘公岛路下方敷设,穿越胶州湾,至青岛港附近登陆,在海泊河河口以高架桥梁形式衔接青岛东岸城区。计划于2027年12月建成通车运营。

胶州湾第二隧道线路示意图
工程主线全长17.48公里,其中隧道长14.37公里(包含海域段9.95公里),最深点距海平面115米,采用两条主线隧道加中间服务隧道的布置方式,为双洞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每小时。
根据胶州湾海域不同地质条件,隧道采用“盾构法+钻爆法”组合工法施工,其中盾构段将使用3台盾构机施工,包含2台直径15.63米的主线隧道盾构机,1台直径8.18米的中间服务隧道盾构机,分别从胶州湾东岸向西掘进,与钻爆法施工段在海中对接,实现连通。

隧道剖面效果图
隧道建设将突破超特长隧道通风防灾、大断面隧道穿越大规模断裂、超大直径盾构与钻爆隧道海中对接、超大直径盾构承受超高水压等世界级技术难题,是隧道工程领域施工难度最高的超级工程。
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负责南线主隧道和中间服务隧道盾构段等建设任务。中间服务隧道盾构机率先始发掘进,将在复杂的海面之下为两条主线盾构隧道探明前方道路,先行抵抗海底环境风险,施工极具挑战。
“量身”打造高配版穿海“利器”
进行海底探路施工
隧道盾构段长3253米,掘进区间地质条件复杂,长距离穿越上软下硬地层、全断面硬岩,其中包含多处断层破碎带,最大覆土约69米,最大水压达9.4bar,且盾构机将在海中接收及洞内拆解,对盾构机主驱动轴承及盾尾的密封性能、工作面的稳定、掘进姿态的控制等提出更高要求。
为确保盾构设备能安全、快速、高效地完成施工任务,自开工进场以来,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建设团队会同国内外专家充分研究论证,并结合十余年大盾构施工经验和技术积累,对盾构设备的刀盘形式、刀具类型、耐压耐磨能力、后配套等进行针对性设计,创新应用多项前沿技术,“量身”打造高配版穿海“利器”。

技术人员启动盾构机
项目盾构经理陈宗凯介绍,此次首发的“国信号”盾构机,开挖直径8.18米,主机总长180米,总重1686吨,配备了伸缩式主驱动、伸缩式开挖仓监视系统等一系列智能系统,创新配置的盾体内三人仓装置、盾尾同步双液注浆系统、箱涵同步拼装功能,在同等直径盾构设备中尚属首次应用,且主轴承配备4道外密封和3道内密封,最大可承受开挖面压力达12巴,配备辐条式带压刀盘、加强型盾尾刷等,适应高水压、长距离硬岩掘进,为攻克海底盾构施工难题提供保障。
隧道建设将助力
青岛进入“双隧时代”

盾构工作井
中间服务隧道盾构机首发后,南线主隧道也将根据工期安排实现盾构始发,届时,在茫茫胶州湾下,建设团队将驾驶两条“钢铁巨龙”共同掘进,向深蓝逐梦。
胶州湾第二隧道是山东省级重大建设项目,也是青岛“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5515+N”工程的第一个“1”工程和城市规划快速路网体系的战略支撑性项目。

隧道进口效果图
建成通车后,青岛将进入“双隧时代”,对于青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环胶州湾一体化发展以及胶东半岛城市群整体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