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三线”划定和管控有利于充分发挥主体功能区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战略性和基础性作用。园区荟(ID:biaozhunpark)特推出知名园区界专家贺沛的系列文章——《国土空间“三区三线”规划下的产业园区》。文章重点围绕规划布局方向提出了以“三区三线”深化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具体实施路径。
长三角经济圈产业转移
在新一轮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中,无论从区位条件还是从已有基础来看,长江流域经济带都理应担当起拉动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双重重任,是承接国际及东部产业转移最好的区域,是西部参与全国及国际竞争的“门户 ”,是推动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 ”。
因此也就迫切要求长江上游经济带,向西成为推动西部大开发的进军主通道,向东与沿海地区紧密合作,推动长江流域经济实现新的振兴。这个崛起和强盛的过程需要优先承接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以及理念来提升本地区产业能级。
珠三角经济圈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经济政策,承接了大量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入,其中发达地区又以香港、台湾等地为主。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珠三角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泛珠三角地区(9+2)经济合作”和大湾概念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逐渐成为区域内经济合作的热点。随着近年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新劳动法的颁布实施等外部条件的变化,珠三角许多产业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转移。
在这样的背景下,几年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呈现明显的由近渐远的蔓延趋势。如,深圳市龙岗、宝安和东莞市等地的企业前几年主要向邻近的省内惠州、河源以及江西赣州、湖南郴州等地进行产业转移,而近年已延伸到向较远的粤北粤西和广西、湖南、江西更远的地区转移产业。广州广弘、广州药业等企业近年纷纷到广西收购企业和设立新厂,涉及食品饮料、电子机械、化工医药、房地产等十多个领域。
从产业转移的内容来看,珠三角转出的主要是一些低盈利、高能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源密集型产业。其中,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产业以被转移到广东省内临近珠三角的区域为多。
环渤海经济圈产业转移
从总体上来说,环渤海地区产业转移与对接的目标是在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内部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并且对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和协调性进行调整,即实现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国务院发改委发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确定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京津唐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不仅仅是对区域内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进行调整,而是必须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有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区域产业转移与对接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环渤海地区包含着北京和天津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核心,河北七市处于京津两极的周围,属于卫星城市,承接着两个核心区域向外转移的产业。但是,由于地方经济利益的驱动,区域内产业的转移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尽管北京和天津这两个经济核心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本积累、便捷的交通信息、较为发达的科技、完善的市场和坚实的经济基础等众多方面的优势,但由于人口密度、资源总量、环境承载能力有限,都会使该行政区域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就会因为缺乏必要的经济资源支撑而受到制约。
中原经济圈产业转移
中原经济区是以郑汴洛都市区为核心、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处中国中心地带,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地理位置重要、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中原经济区拥有了纲领性文件。
中原经济区辐射晋、冀、鲁、豫、皖五个省,该经济区总面积2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5亿人,其面积及人口居全国第一位,经济总量列全国第四位。以太原、郑州为支点的大中原经济区地理优势相较西部地区非常明显,其与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及京津冀地区相邻。
尤其是郑州,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与中国最发达城市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近。这对带动整个中部地区发展有积极作用,其辐射效应会大大超过幅员辽阔但人口偏少的西部地区。而其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气候及人文环境上的优势也很明显。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因为上述优势,近年来,东部沿海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的规模也有所扩大。在推动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时,很多专家提出了建议:
首先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像人口大省河南、河北、山东,都有着充足的劳动力。河南作为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的人口大省,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政府部门应该从改革户籍制度做起,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大量农民自愿进城变成市民。这样的一个好处是,农民可以腾出大量的土地,农业可以集约化发展,城市产业则吸收大量的劳动力。
其次,大中原经济区,有靠近国内市场的区位优势。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海运发达,他们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把当地的经济搞得有声有色。一旦世界经济开始衰退,国内市场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处于国内市场中心的正是大中原经济区,例如郑州,地处中原,往全国各地发货都能节省大量成本,它的“距离效应” 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中原经济区的二、三产业会高度集中在沿陇海产业带、沿京广产业带。规划建设的郑州至济南、郑州至太原、郑州至合肥等快速铁路通道也将形成促进区域高效连接的铁路通道网络。
再次,大中原经济区要加速发展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不足是大中原经济区的弱点。因此,大中原经济区要想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不能单靠国家投资,更多是取决于能吸引多少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的产业转移。
西部经济圈产业转移
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是我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多年来,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显著成效,然而,西部地区并没有有效汲取与分享对外开放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益;[1]外商直接投资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甚微,资本挤入和技术外溢效应均不明显。
相关链接:
系列一:专栏 | 贺沛:“三区三线”下主体功能区的产业园区布局
关注 | 园区荟(ID:biaozhunpark)
内容合作 | bjzhouyanjun(微信号)
商务合作 | 13911764828(牛先生)
往期文章推荐
2021年国家级产业园区品牌声量榜 | 2021康养城市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