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经历了“闪电配售”后,小米集团的股价一度从 50 块区间跌落至昨日的 40 块区间,很多股东找我表达了焦虑,觉得有必要把最近的思考整理一下,跟朋友们做个同步。
2 月,我写了 4 篇《致小米新股东信》,提示小米在 2024 年的估值已经全面回归,并不是处于当初 10 块的绝对低估区间。
3 月,我又写了若干篇《雷军人物传》《小米终局思考》《小米财报解读》,其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宣传”小米,而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小米,理解雷军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由于博主的身份,能经常有机会和一些机构的朋友交流,他们对于估值有自己的一套认知体系,我持保留意见,但是大家共同的观点是,上半年机构的大部分动作已经接近 Price in,仍然在等待 4 月和 6 月发布会后,有没有什么新的“底牌”亮相,再做进一步考虑。
我能理解机构和个人对小米估值方法上的巨大差异,即「择时」和「长期持有」,前者讲究确定性,而后者则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在估值这件事上,没有绝对的对错,而更多考验的,是自己的心态。
所以在任何时候,我都不建议“无脑梭哈”,保持稳定且充裕的现金流,是长期留在牌桌上的必要条件。
对于一些在 10-20 块敢于下重注的朋友,已经收获了超出平均市场预期的收益水平,拥有一个不错的开局,这个时候其实最重要的是保证现金流,日拱一卒。
而对于在 50 块区间因为 FOMO 而关注到的朋友,也不要因为简单的“历史走势”就盲目加入,还是补好基本功,该看的书迟早要看,认知才是决定自己财富高度的最关键因素。
最后聊聊我自己的观点
其实对于当下的小米集团,我更多是一种“陪跑”心态,他短期怎么样对我来说一点影响都没有,因为我的目标是见证小米终局,过程中发生什么事,除非直接动摇到价值观根基,其实我并不太在乎。
不管是配售也好,增发也好,高管减持也好,只要在合理区间内,我相信这是董事会集体做出的决定,我也相信雷军是最后说服所有董事会成员,暂时放下短期利益,追逐长期发展的那个人,其实就够了。
过度分析,除了焦虑,什么都得不到。
关键在于买入的那刻起,你是抱有怎样的认知?是机会还是害怕错过?是认为小米将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还是来做个“T”,挣点快钱就赶紧跑?
每一种认知,都在潜意识里影响着自己的操作,而提升认知,除了更广泛的阅读,去更远的地方实践,其实没有什么捷径可言。
就聊这么多
4 月 1 日晨,Mars 于清河。
#人生自由基金
2 月,我写了 4 篇《致小米新股东信》,提示小米在 2024 年的估值已经全面回归,并不是处于当初 10 块的绝对低估区间。
3 月,我又写了若干篇《雷军人物传》《小米终局思考》《小米财报解读》,其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宣传”小米,而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小米,理解雷军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由于博主的身份,能经常有机会和一些机构的朋友交流,他们对于估值有自己的一套认知体系,我持保留意见,但是大家共同的观点是,上半年机构的大部分动作已经接近 Price in,仍然在等待 4 月和 6 月发布会后,有没有什么新的“底牌”亮相,再做进一步考虑。
我能理解机构和个人对小米估值方法上的巨大差异,即「择时」和「长期持有」,前者讲究确定性,而后者则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在估值这件事上,没有绝对的对错,而更多考验的,是自己的心态。
所以在任何时候,我都不建议“无脑梭哈”,保持稳定且充裕的现金流,是长期留在牌桌上的必要条件。
对于一些在 10-20 块敢于下重注的朋友,已经收获了超出平均市场预期的收益水平,拥有一个不错的开局,这个时候其实最重要的是保证现金流,日拱一卒。
而对于在 50 块区间因为 FOMO 而关注到的朋友,也不要因为简单的“历史走势”就盲目加入,还是补好基本功,该看的书迟早要看,认知才是决定自己财富高度的最关键因素。
最后聊聊我自己的观点
其实对于当下的小米集团,我更多是一种“陪跑”心态,他短期怎么样对我来说一点影响都没有,因为我的目标是见证小米终局,过程中发生什么事,除非直接动摇到价值观根基,其实我并不太在乎。
不管是配售也好,增发也好,高管减持也好,只要在合理区间内,我相信这是董事会集体做出的决定,我也相信雷军是最后说服所有董事会成员,暂时放下短期利益,追逐长期发展的那个人,其实就够了。
过度分析,除了焦虑,什么都得不到。
关键在于买入的那刻起,你是抱有怎样的认知?是机会还是害怕错过?是认为小米将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还是来做个“T”,挣点快钱就赶紧跑?
每一种认知,都在潜意识里影响着自己的操作,而提升认知,除了更广泛的阅读,去更远的地方实践,其实没有什么捷径可言。
就聊这么多
4 月 1 日晨,Mars 于清河。
#人生自由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