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AID)落幕已过三天,那份由展会带来的冲击与思考,始终萦绕心头,催动我写下这份迟到的总结。
提起“做养老”,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或许仍是“养老院”。然而,这次上海之行,让我真切体会到,这仅仅是庞大养老产业生态中一个微小的切面。展会现场带来的惊喜,远超预期:
一、 人气鼎沸,盛况空前:
不得不由衷赞叹本届上海老博会的超高人气!四个展馆内人潮涌动,摩肩接踵,几乎每个展位前都挤满了专业观众和热情的参与者。这与今年四月杭州展会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其规模、热度与影响力,绝非同一层级。主办方想必乐开了花,这份成功,值得一个大大的赞!
二、 “狼性”养老:市场的活力与进取心
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狼性”基因,在养老产业领域同样展现得淋漓尽致。展会让我深刻感受到,老年市场并非暮气沉沉,而是充满了蓬勃的活力、激烈的竞争与强烈的进取心。这种氛围极具感染力,让人不禁热血沸腾,更坚定了投身这份“朝阳事业”的决心——原来,做养老也可以做得如此有冲劲、有力量!
三、 设计盛宴:创新与价值的多维碰撞
展位设计的精彩纷呈,堪称一场视觉与理念的盛宴。各家展台争奇斗艳,独具匠心,毫不掩饰地展示着实力(不禁让人感叹一句“真有钱”!)。这背后,恰恰映射出养老领域设计价值的日益凸显。它绝非简单的视觉包装,而是深入渗透到:
适老产品设计: 如何让产品更安全、易用、符合长者生理心理需求?
适老空间设计: 如何打造舒适、便捷、促进社交与尊严的生活环境?
四、 产品进化:实用之上,颜值与体验并重
展品之丰富,令人目不暇接。一个显著趋势是:产品在保障核心功能实用性的基础上,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追求美观度与用户体验。最直观的例子莫过于护理床——我们惯常在医院看到的款式往往简洁甚至有些“土气”,而展会上众多设计精良的护理床,其外观质感已媲美甚至超越家用床。几乎所有开放体验的产品区域,都吸引了众多长者亲身体验。需求转化或许需要过程,但产品带来的“好感度”提升是毋庸置疑的。
最大收获:资源链接,破局契机
本次参展最实际的成果,莫过于链接到一批宝贵的潜在合作伙伴。特别是我们团队一直希望更新迭代认知症照护相关产品,却苦于资源匮乏。这次展会,我们成功对接了数家优质展商。接下来,团队的核心任务将是:梳理出可行的合作产品清单,评估其性价比,并以此推动现有产品体系的优化升级。 这无疑为我们的发展打通了一个关键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