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对话框是机器人自动回复,不要当真,有任何问题直接添加微信:pitchcarbon
1.贝特瑞发布新一代钠电池正负极材料,助力国内钠电产业化加速
5月16日,全球新能源电池材料龙头贝特瑞在深圳2023CIBF正式发布钠离子电池硬炭负极材料——探钠350及钠电正极材料贝钠-O3B。贝特瑞中央研究院李子坤博士在发布会上介绍,“探钠350”材料比容量可达350mAh/g,首次充放电效率达90%,贝钠-O3B材料比容量可达145 mAh/g,压实密度大于3.4g/cc,将大幅提高钠电池的容量及循环寿命,并显著提高充电效率及极低温性能。
近年来,钠离子电池因其在资源、低温性能和功率性能等方面表现的优势,具有大规模应用的潜力,被视为锂离子电池的补充和铅酸电池的升级替代,2023年也被成为钠电产业化元年。
即使如此,钠离子电池真正落地应用,对产业链上下游成熟程度依赖度较高,尤其是材料端的技术水平。对比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最大的短板是能量密度,而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关键在于正负极材料。贝特瑞此次发布了探钠350硬炭负极和贝钠-O3B氧化物正极材料,综合性能在行业竞争力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为钠离子电芯设计和制成提供了坚实基础,也预示着在钠电产业链产业化进程中实现了最为关键的技术突破。
在行业中,主流材料企业专注正极或者负极材料,正负极材料同时兼顾的企业属于少数。贝特瑞在钠电正负极材料领域同步研发与迭代,可以不受其他材料端的限制,快速实现新产品性能验证,这背后展现了其二十多年深耕电池材料的实力和创新能力。
去年8月,贝特瑞在全新升级的中央研究院曾展示其对标一流电芯企业,升级建设整套全新半自动化示范电芯测评生产线。该电芯测试线具备锂电、钠电、固态电池制备能力和干法电极制作技术,可为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组合应用和电芯开发提供一站式全套解决方案。从材料研发到终端应用测试,贝特瑞为下游应用做到了全流程研发保障,对钠电产业化加速应用也将起推动作用。
当下,钠电可以与锂电在短周期的储能器件上形成互补,随着市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以及超快的市场发展步伐,应用需求的高标准化等逐渐凸显,长周期储能则需要更高量级能量密度的能源技术,比如氢燃料电池。
关键材料创新突破,让下一代低铂载量、长寿命、超大功率燃料电池成为现实.
燃料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零污染、零排放、补能快等特点,是二次储能电池技术的有效补充。在发布会上,贝特瑞宣布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国产自主化上已实现重要突破,其自主研制的燃料电池催化层碳材料“探氢BMC” 具有较大的石墨化度、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大的介孔孔容等优点,同时兼顾多级孔径可调,新型扩散层碳材料“探氢BGD”则可进行定制化的微孔层孔调控,并具有高结晶度和极低的表面缺陷与含氧基团,能使材料本征表面长期维持超疏水状态。确保了大电流下的气体传质需求。将助力国产燃料电池实现更少的贵金属用量、更高的功率密度、更优的水管理能力,更低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更长的使用寿命。
膜电极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主要包括质子交换膜、催化层和气体扩散层。催化层是燃料电池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场所,对能量转化效率、输出功率、使用寿命等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气体扩散层是注入燃料电池中的反应物在进入催化层之前的初级分配和反应后产物从催化层排出的场所。
目前催化层中使用的电极碳材料及气体扩散层的碳粉几乎全部是从美、日等国进口的特种导电炭黑材料,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目前还没有面向燃料电池需求的产业化产品。贝特瑞发布的这两类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在多个方面均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并完全由企业自主研发,在国内来说是第一次,可以说是国产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从0到1的突破,补全了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在电极碳材料的缺失环节。
此外,在政策端和市场端的推动下,燃料电池产业正在深入发展。2022年3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发布,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行业的发展路线日渐清晰,各类应用场景均在加速落地。在氢燃料电池重卡领域尤其突出,而燃料电池催化层、催化层关键材料的成功自主产业化,也将助力我国氢燃料电池重卡汽车低碳化发展。
随着钠离子电池和氢燃料电池材料的成功研发及产业化,贝特瑞在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中拓展了更全面的材料解决方案,为新能源产业的升级发展提供更多材料选择。2000年成立的贝特瑞,一直深耕于新能源材料领域,曾推出国内第一款高容量锂电负极材料818,并在全球率先实现硅基负极材料产业化,目前其负极材料市场占有率已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持续领先的背后是贝特瑞面向客户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通过对碳材料的极致探索,为电池企业及终端提供落地应用的材料解决方案。根据年报数据,2022年贝特瑞研发费用投入超过12.6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92%,在整个新能源材料行业可谓是独占鳌头。据悉,贝特瑞还在积极布局下一代电池材料前沿方向。
2.杉杉股份:突破快充极限!杉杉股份发布负极新产品
5月16日至18日,2023第十五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CIBF 2023)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杉杉股份(600884.SH)负极携最新石墨、硅基和硬炭产品及行业前沿技术亮相展会。
据展会现场介绍,杉杉石墨负极QE系列作为新一代动力用负极,实现容量与快充双向涅槃,355克容量+4C充电能力,化解里程焦虑。ESG系列凭借1.2W次循环能力,海量用于储能电池。SK系列一直被誉为快充天花板,天花板不断被自我打破,从3C到5C再到6C,杉杉科技不断突破快充极限。KX系列将人造石墨容量一升再升,从350到355再到360,不断接近理论容量。
在代表目前最新技术的硅基负极领域,杉杉科技前沿的气相包覆技术大幅提升硅氧产品的动力学性能和循环稳定性。业界首屈一指的多气体包覆技术将硅的性能发挥提升至新的高度,实现循环与膨胀的进一步优化。独有的CVD气相沉积技术实现碳与硅的完美结合。
下一代电池材料硬炭产品方面,杉杉科技硬炭材料在锂电和钠电两个应用体系双双获得客户认可,高容量高首效锂电硬炭助力负极材料实现10C以上超快充,高能量密度高性能钠电硬炭率先实现量产。
杉杉科技是全球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龙头企业,也是国内第一家从事锂离子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研发、生产企业。2022年,中国锂电负极材料出货132.96万吨,其中杉杉科技出货量突破20万吨,同比增幅100%,市占率和出货量排名蝉联全球第一。
作为全球人造石墨出货量最大的企业,杉杉股份(600884.SH)负极在相关技术领域拥有堪称“行业天花板级”开发能力。数码领域,杉杉负极新开发的极限石墨系列产品,性能达到目前最高克容量和最快快充能力的双顶峰,已开始小批量交付。动力领域,高能量兼顾快充新一代产品代表行业最新技术,杉杉股份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和性价比优势成为国内龙头客户一供,以科技创新实现“弯道超车”。
硅基和硬炭等下一代技术,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当前负极材料企业竞相布局的领域。机构预测到2025年,全球硅基负极材料需求可能将达到 23.1 万吨,整体市场空间预计300亿元,硬炭材料市场空间有望达到63亿元。
杉杉股份拥有二十多年研发积淀和持续创新迭代能力,已成为国内少数掌握相关技术的负极材料企业。
在硅基负极项目上,杉杉负极领跑行业,推动硅基负极产品不断升级。目前杉杉硅基材料已经形成多代产品,并打入全球电动工具龙头材料体系,明年供货量将持续提升,新型硅碳材料也在合作开发中。未来随着宁波硅基4万吨一体化基地的落地投产,杉杉在硅基领域的先发优势进一步夯实,有望成为硅基负极材料龙头。
在硬炭项目上,杉杉股份自主开发的硬炭材料率先实现自有化、产业化。凭借高压实密度、容量明显领先的优势,杉杉硬炭材料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并批量供货头部电池企业。目前杉杉钠电硬炭产品达到吨级销量,锂电硬炭产品也已得到国内龙头厂商指定验证,同步送样海外客户。未来两年,杉杉科技硬炭材料产能将取得关键性突破。
3.杰瑞新能源
杰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杰瑞新能源)以“为客户做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为主题,闪耀亮相本次展会,全面展示了杰瑞在锂电池负极材料、锂电池资源化回收成套装备的前沿技术与最新解决方案。
展会现场,杰瑞新能源的全系列锂电池负极材料产品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该系列产品包含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及硅基负极材料。凭借杰瑞股份在油气行业二十余年的深耕积累,杰瑞新能源打通上游原材料链条,同时入股山东益大,具有显著的原材料供应和成本优势。



系列产品中,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采用甄选优质的焦类原材料,通过原料改进技术、颗粒形貌调控技术、石墨复合技术、容量提升技术,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在精选原材料基础上,通过原料改性技术、表面修饰技术,打造高品质天然石墨系列产品,具备高容量、高压实密度、加工性能优异等优势。硅基负极材料通过新型结构设计、表面修饰技术、原位热处理技术和预锂化技术,打造硅氧和硅碳系列产品,具有高比容量、低膨胀、高首效和优异的循环性能等优点,可应用于高能量密度需求的电池市场。
4.科达锂材
科达锂材为科达制造子公司,目前公司主要有石墨负极、石墨化科技、理业三大业务板块,设有安徽当涂、福建漳州、福建大田、四川广兴四大生产基地,主要经营产品有: 各型号石墨类负极、钵酸理、碳酸锤等钾电材料,并提供石墨化代加工等。
5.月星新能源
月星新能源主导产品为碳类及硅碳类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等,产品具有高可逆容量、高循环稳定性、高能量密度等优异性能。
据介绍,2022年,月星新能源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上库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园区投资60亿元人民币,建设建设年产2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加工项目。项目依托新疆瑞宝30亿光伏绿电优势,建成国内首家绿色零碳负极工厂。
6.金灿科技
金灿科技是新安集团旗下子公司,公司在浙江湖州、浙江建德、内蒙古布局产业基地,现有产能2万吨/年,在建石墨一体化产能7万吨+3万吨/年。
7.佰思格科技
佰思格科技成立于2018年11月,由来自天津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团队创立,专注于研发高性能锂(钠)电池硬炭负极材料的研发与量产。
公司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并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作为国内第一家、全球第四家量产超快充锂电/钠电硬炭材料的公司,实现了高端锂电池/钠电池核心“卡脖子”材料的国产化,并作为唯一一家负极材料企业参与了国内首个钠离子电池标准的编制。
8.亿维新材料
亿维新材料携锂离子电池负极用锻后油系针状焦、锂离子电池负极用锻前油系针状焦、锂离子电池负极用石油焦、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用锻后油系针状焦等在内的多款产品亮相,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新老客户的驻足。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市场需求量大。亿维新材料作为国内领先的高端油系针状焦供应商之一,专注于针状焦产品研发和生产,目前已形成年产15万吨针状焦的产能规模。
在展会上,工作人员与客户进行了深入沟通,详细介绍了产品的应用领域及应用优势,探讨产品下游应用需求,推动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使针状焦产品向着更高端的领域进发。
充分发挥产业协同优势,原料稳定供应,产品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可满足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各项需求。目前公司针状焦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3C数码、新能源储能、石墨电极等领域。



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源头”的企业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致力于高品质针状焦的研发和生产。目前公司拥有专利4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以自主研发为主,同时与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不断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充分发挥产学研一体化优势,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改进,持续提升公司针状焦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9.金汇能新材料
金汇能新材料是一家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专业制造商,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旗下拥有深圳市金润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四川金泰能新材料有限公司、雅安金汇能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全资子公司。
旗下深圳市金润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专业从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是国内最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商之一,旗下子公司四川金泰能新材料有限公司位于四川广元,现已建成年产3万吨石墨负极生产基地。
10.江西壹金新能源
江西壹金新能母公司为北京壹金新能源,公司占地150余亩,在建千吨级电池材料生产线,主要业务领域涉及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及电池技术的开发等。
本次展会,江西壹金新能源展出高性能钠电硬炭负极材料系列PHC-350、高性能新型硅基负极复合材料SC-420、高性能新型硅碳负极材料ASC等产品。
11.宏璟新能源
宏璟新能源(HJNE)——新能源电池材料供应商,携人造石墨、硅基负极和硬碳等负极材料重磅产品首次亮相CIBF展会,吸引了众多关注和目光。
首次亮相,人气火爆
Our International Debut

宏璟新能源,是行业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总部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产品包括人造石墨、硅基负极、软碳/硬碳等电池负极材料,可应用于动力电池、消费电池、储能电池等锂离子电池以及钠离子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