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是按经济社会活动进行的分类,职业是行业从业者从事的具体工作,行业与职业之间通过机构平台完成价值传递。
1. 行业的变化——营建与融合
1.1 增量到存量转型,城市运营是规划行业的“第二曲线”
过去四十年城市建设狂飙突进,为快速的社会经济提供了空间容器,更在土地财政体制下成为地方经济最高效的发动机。规划工作有效地促进发动机运转,也呈现了自身的繁荣。经济新常态下,城市仍然是投资最具效率的领域,但投资的主要目的从扩大融资渠道转向刺激内需市场,对应城市经济的发动机要从扩大建设转向存量运营。规划的方式就不再停留于追求增量扩张的“批地工具”,而是服务存量更新运营的公共政策。
在全世界城市生长中,大规模的快速新建都只是阶段性的,更新和运营才是发展的常态。但是目前的更新思路和模式还在拆除重建的地产风口、局部精品化改建提升的路径中挣扎。
在上一时代,规划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种符合许可管理要求的图示语言,满足了快速扩张下现实条件与发展蓝图、未来收益与当下投资之间的“转译”需求。进入城市运营时代,强化空间问题与财务问题、政策问题之间的转化能力,是规划行业的立身之本。如根据人口趋势,在教育与养老用地及建设在不同时期的转换,从而实现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降本增效;老旧小区更新中,各类型存量资产的REITs孵化等,都是空间与财务结合下的新方向。
1.2 国土空间框架下,业务深度融合,赛道拓展
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合一”成国土空间规划后,规划对象的领域和知识体系进一步扩大,涉及更多的学科融合,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转换为国土空间发展格局的持续优化和以存量空间城市更新为主的城市功能结构优化与空间品质提升。规划创造的价值也不再仅是对土地财政的支持,而是通过空间再生产优化生产力布局、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通过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助力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幸福生活,支撑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并为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城乡建设赋能,工作深度和综合性、复杂性进一步提高,业务领域相比以往更广阔了。
一是,将规划与地方财政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逐步构建形成由规划专业牵头的从资金筹措、土地整理、规划编制、开发建设、产业导入的全链条服务集成。
二是,将规划语境与行政语境结合起来,将规划研究与政策制定、行政管理依据相结合,突出规划对于行政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三是,进一步将规划与信息系统管理、空间模拟技术、可视化技术等进行结合,提升规划互动性与规划效率。
2. 职业的应对——做个“五边”规划人
一个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空间规划,是赋能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是国家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是万变中的不变。做一个“五边”规划战士,来适应行业的变不变
边体验: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在出行中、在消费中、在就医中、在旅游中……去体验空间的温度、效益、问题。
边学习:向城市里的人学习历史和现状认知;向业主学习项目实施与管理思维;向合作方学习跨界知识;向身边的年轻人学习进取和活力。
边研究:研究城乡发展、空间生长的科学逻辑,在实践中研究城乡,在研究中反哺业务。
边协调:有过程思维。初期要能找到项目真问题,中期能求同存异让各方达成一定共识,后期能从小切口入手落地一些行动。
边行动:要有技术手段,高效行动。拥抱大数据、人工智能,让工作响应更为高效便捷。
注:以上部分观点,马向明,史怀昱,张立鹏,等. “规划师职业发展:挑战与未来”学术笔谈[J]. 城市规划学刊, 2024, (1):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