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广西贵港市产业的一张名片。当前,贵港市正在加快打造千亿级新能源(智能)汽车及电动车产业集群,计划在“十四五”末及未来实现新能源电动车“311”目标,即每年生产3000万辆新能源电动车,完成1000亿元人民币产值,缴纳100亿元税收。如此宏伟目标,贵港如何做?

从零开始,贵港强势进入中国电动车产业版图
贵港市港北区从2015年起,强化招商引资、做优做实服务,不断引进涵盖两轮、三轮电动车整车及车架、电机、塑件、线束等零配件企业。短短几年时间,港北区通过引进一家企业、打造一个集群、发展一个产业,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实现了规模“从小到大”、品牌 “从无到有”、链条“从短到长”的飞跃,打响了“好电车,贵港造”品牌。目前,已形成年产500万辆两轮电动车、50万辆三轮电动车、500万套零部件的产能。
为壮大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发展,贵港市坚持“立足华南、西南,面向东盟,走向国际”的发展定位,建设中国—东盟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基地,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抓创新、育品牌、拓市场”的思路,瞄准全国排名前二十的新能源电动车企业,持续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目前,引进新能源电动车企业100多家,建成投产50多家,爱玛、台铃、绿源、立马、五星钻豹、欧派等6家行业排名前十的龙头企业均入驻投产,港北区已成为西南、华南地区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品牌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仅2023年,该区引进了电动车产业配套项目17个,其中天劲电池项目,有效填补电动车核心生产环节的空白。

图为等待出厂的电动车。陈冠言 摄
科技创新推动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管材机器加工半岛、数控激光切割、自动焊接、自动喷涂等……在广西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高速运转。据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企业生产电动车93万辆,同比增长78%,获评广西数字化车间。今年,该公司计划生产电动车165万辆。“智能化生产,不仅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提升电动车的产能、产值、品质。”
为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和科技赋能,港北区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技术、人才、资金、项目、金融等创新要素向新能源电动车产业汇聚。一方面,实施科技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分层次择优培育一批标杆企业,形成以科技企业为核心、辐射带动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的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创新生态群落和“精英梯队”;一方面支持企业引育创新人才,引导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和重大产品,对自治区认定的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分别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此外,港北区与广西质检院合作建设了广西新能源电动车质检中心,该中心是全国19个电动自行车3C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实验室之一,检测水平广西领先,并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成立以广西大学、广西人工智能学会、广西科学院高端装备制造研究所为依托的贵港市新能源(智能)汽车及电动车产业科技联盟,为新能源电动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图为外媒代表参观电动车展示中心。陈冠言 摄
敏锐察觉市场需求变化,推动产品“出海”
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邻的省份,是中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贵港地处广西东南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航道全域畅通,辖区内的贵港港是珠江水系首个内河亿吨港口,是大西南物资出口港澳地区及东盟国家最便捷的通道之一。随着愈加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构建,包括新能源电动车在内、越来越多的优质桂品加速“出海”。
“当前,东南亚正处于电动摩托车置换、油改电的关键时期,为中国电动自行车‘出海’带来很好的契机。未来,绿源计划利用广西工厂的区域优势,深耕泰国、印尼等东盟国家市场。”广西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人事经理朱小兰说。
去年,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启境外巡展,贵港市港北区新能源电动车亮相新加坡、菲律宾、老挝等国家,车企与当地企业、居民面对面交流洽谈,与东盟近10家商协会建立了联系,与印尼签署2万台新能源电动车定向采购合同。
得益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进口成本降低和出口机遇增多,为区域内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贵港市官方表示,该市致力建设万亩电动车产业园,重点培育千亿元新能源(智能)汽车及电动车产业集群,打响“好电车、贵港造”品牌。


The End
来源:广西头条NEWS
编辑:覃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