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全球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创新驱动型产业。当前,许多科学问题的范围、规模不断扩大,复杂性越来越高,单一国家已很难独自承担技术路径发生根本颠覆所导致的系统风险。特别对于国际大科学工程,其投资强度高、研发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多元性协同等,使得国际大科学合作成为“必选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以下简称“ITER”)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大科学工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之一,已吸引了包括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七个成员方共三十多个国家共同参与,也是迄今我国以平等身份参加的规模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ITER转置的建设是对工程技术的巨大挑战,子项目启动以来,其开机时间多次推迟,预算持续增加。到2020年底,ITER已从这些国家的政府获得超过150亿美元的投资,该项目预计在2021年至2025年再获得110亿美元。同时,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开源开放、知识共享、要素流动成为主流。根据非营利组织美国移民委员会2022年6月的最新报告,截至2019年,外国技术移民占全美所有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类从业人员总数的23.1%,比2000年的16.4%显著提升,外国技术移民是美国创业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19年《福布斯》人工智能50强榜单中的初创公司有三分之二至少有一名移民创始人。
产业分工全球化。当前,全球各类新技术日益变革,虽然外部环境成本在增加,出现了大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但是低成本始终是竞争力的基础性决定因素,因此全球以比较优势为核心形成各产业的分工体系。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链条长、涉及生产要素、跨领域多等特点,决定了其相比于农业、采掘业、服务业等产业,更适宜于全球产业分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例,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2018》(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其范围包含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产业、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五大部分,涵盖21个小类83个子行业,而每一个细分产业领域和子行业都具有自身的生产链上下游分工。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形成过程中,跨国公司是产业分工格局的关键性塑造者。跨国公司将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工序划分为多个“碎片化”环节,通过整合全球各地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化资源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华为始终坚持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供应策略,在研发、采购、制造、物流及全球技术服务等领域建立了从供应商到华为、从华为到客户的端到端业务连续性管理(BCM)体系,通过在全球不同区域设立研发中心、能力中心、共享中心,利用全球优势资源为全球市场服务,形成规模化联动效应。
产品贸易全球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较强的创新技术应用性、较广的产业协同带动性和较大的消费需求引领性,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重要领域。2022年,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总值占比达到26.45%,其中新能源产品出口实现超高速增长,太阳能电池、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出口分别增长67.8%、86.7%、119.0%[2]。据韩国贸易协会旗下国际贸易通商研究院报告显示,中国在新一代半导体、新一代显示器、二次电池三大新兴产业领域的对外出口比重分别达26.8%、30.8%、60.7%,在全球所占比重最高[3]。同时,随着全球智能化发展需求和对产品绿色化门槛的逐步提高,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环保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赋能其他行业产品的全球化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为。全球数据驱动的服务贸易增长迅猛,已经占到了服务贸易的一半[4],平台企业开始出现“生而全球化”的趋势[5]。阿里国际站2023年先后发布“数字外贸新速度计划”“出口通2.0升级计划”,助力企业出海并提供新商机,海外需求同比增长30%,优质商机同比增加了33%。西门子依托SiGREEN碳足迹可信精算与追溯解决方案,推出企业出海绿色低碳服务,助力出口企业满足海外市场对出口产品碳足迹披露的要求,规避国际贸易环境中的绿色贸易壁垒。
在世界格局重塑大趋势下,如何在全球竞争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已成为全球企业的重大课题。中央企业要深刻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化特性,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中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一是提升全球性需求市场洞察力。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企业战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积极搭建企业市场洞察平台,广泛汇集并紧密跟踪宏观、产业、行业、技术、市场、客户等重要信息,深度掌握全球性市场需求变化。要加大对干部洞察力的培养,敏锐察觉并洞悉新的市场机遇,精准识别全球性的趋势型、客户需求型以及窗口型战略机会,以全球性的通用技术语言研究并提供解决方案,抢占发展先机。
二是加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基于全球供应链视角,提高人才、资本、技术等全球先进要素的集聚能力。针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急需的各类人才,通过“双聘制”、人才租赁等多种形式柔性引才用才。加强资本的全球化,通过技术合作、并购等方式构建全球研发、生产和经营体系,加速产业迭代升级步伐。产业链龙头企业要积极打造开源开放的技术创新生态,与全球产业伙伴共建世界级开源社区,加速技术创新和共享生态繁荣。
三是强化战新产业基础赋能作用。未来国际贸易的形势将是数字化的、绿色的、包容性的[6]。要积极探索与平台企业的协同出海机制,依托平台企业搭建出海绿色通道,提高出海效率,通过“生态出海”“抱团出海”等方式实现价值共创。要加大绿色环保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快生产规范化和清洁化进程,提升产品的环保性能,同时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的核算和管理,形成绿色低碳竞争力。
审稿:战略与产业研究所 | 宋镇亮
本文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