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鼓起农民的钱袋子,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秋天的白沙秋高气爽,稻田里金色的稻穗随风轻轻摇曳。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在农人的汗水的浇灌下,稻子用饱满、晶莹的颗粒加以回馈;在养殖场里,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正在牛舍里悠闲地嚼食着草料;村民正忙着晾晒稻谷,将“丰收在望”变成“颗粒归仓”,田野里的金黄就被铺进了庭院内外……一幅生动秀美的产业发展画卷徐徐展开。牙叉镇乡村振兴工作队集合各驻村第一书记,来到牙叉镇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营盘村,召开牙叉镇2023年度乡村振兴工作队第10次例会暨“农村基层干部与乡村振兴”培训班第10期。
10月初,营盘村的冷泉鱼塘喜获大丰收的好消息传遍了牙叉镇的大街小巷,鱼塘的地理优势在哪?产业规模与运营方式如何?未来如何升级实现产业升级,扩大产业链条?书记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到了营盘村什可造小组。

什可造村小组三面环山,植被茂盛,降雨渗入补给的地下水,汇集到低洼处,便形成了山泉。什可造村泉眼是营盘地区目前仅有的一处冷泉,几十年来泉水涌水从未间断,四季水温不变。冷泉水为无色、无味,清澈透明,长年水温23℃~25℃,夏凉冬暖,清甘可口,其养生、保健的功能非常高。按矿泉的命名标准,水温高于32摄氏度的矿泉为“温泉”,而低于25摄氏度的则为“冷泉”。在海南岛这样的热带地区,地下潜水温一般为27℃,而在什可造村泉水水温低于25℃,极为罕见。

“如何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鱼塘养殖模式?”南仲村驻村第一书记符志锋兴致勃勃的了解产业发展方向。 “要确保鱼塘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注意一些关键要点包括水质管理、饲料选择、疾病防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和风险管理与经济效益等方面”营盘村驻村第一书记书记韩文在冷泉鱼塘和大家详细交流冷泉鱼产业相关情况。

有了科学的管理思路和致富带头人的担当,营盘村趁势而行,发展冷泉鱼养殖。结合村情实际和市场需求,投入16万元,建设4亩面积的冷泉鱼塘,养殖军鱼、草鱼、福寿鱼等鱼类,年产冷泉鱼8000斤,有力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探索产业振兴的富民之路,努力让“冷泉鱼”成为“热产业”
(鱼塘中军鱼、草鱼、福寿鱼等鱼类活蹦乱跳) 在营盘村的第二站,我们来到了营盘村康庄经济合作社 ,大片大片的毛薯架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营盘村因地制宜发展毛薯产业,利用得天独厚的砂质土地土壤条件,采取“党支部+党员+村民”的发展方式,2021年至2022年种植毛薯,种植面积80亩,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不断拓宽销售渠道,收入20万元,积极发动50户农户参与到毛薯种植产业中来,吸引12名群众就近就业务工,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凸显,村集体和群众获益渐多。
调研结束后,牙叉镇乡村振兴工作队在营盘村委会二楼召开工作队例会传达学习《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镇党委副书记陶艮坤领学如何运用党建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等知识。
陶艮坤做总结发言:当前正是全镇上下开展年底攻坚冲刺任务关键期,各村坚持两手抓、两促进,把实的要求贯穿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精力聚焦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研究政策、谋划举措、部署工作、指导推动,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