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周的震荡,铁矿石期货的价格有向上突破的迹象,成材的价格也出现了止跌回稳的情况。其实在前几期的报告里,我们多次表达了对市场偏乐观的情绪。乐观情绪的基础是,虽然金九银十的需求并没有强力兑现,但是从近期公布的数据来看,整个产业链中并没有显著的矛盾。
即使五大品种钢材产量略有上涨,表观消费处于今年较高水平,所以总库存继续下降。其中,我们一直较为担心的热卷库存下降12万吨,表观需求上扬,代表了矛盾在逐步化解。除去总库存在下降,成材的去库速度也明显快于去年同期水平。周四以上数据的发布也再次让认为需求崩塌的空头失望后平仓,带动价格上涨。
同时,传闻已久的特别国债也于10月24日正式落地。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该决议明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市场认为,这次上杠杆的直接价值在于提振信心,而信心和合理预期是投资的基础。当下发行特别国债是明年政策前置的一个重要动作,彰显了力保明年经济平稳的态度和决心。其影响,第一,增发国债有利于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利多A股市场;第二,在资金重点用于基建领域的背景下,黑色系价格有望得到提振。
和上周类似,宏观政策暖风阵阵,产业数据矛盾缓解,但并不能说明市场得到了足够向上突破的驱动。主要原因是钢厂冶炼亏损,大部分钢厂的生产亏损已经达到200人民币的水平,而且持续时间已经接近2个月。而钢厂的生产强度一直不减,等待“其它”钢厂先行减产。
最新数据显示,铁水产量又再次回涨,维持在240以上超出了市场的预期。高炉开工率和产能利用率也持续维持高位,而钢厂盈利比例只有可怜的16.45%。所以想要解开整个产业链的现在尴尬的局面是钢厂需要更好的生产利润,被侵蚀的现金流是否能帮助钢厂做出减产的决策还不得而知。
今年的钢材出口明显是支撑总体需求的重要原因,当然其中包含了很多“买单”出口的量。也是因为国内钢材价格在国际上仍有竞争力,这里我们也不得不对国内钢厂的成本管理能力表示赞叹和致敬。除去出口部分,铁水也更多流向了我们不熟知的领域,包括型钢和新能源用钢。
钢材库存没有明显累积的情况下,价格并没有上涨,这与一直居高不下的铁水产量有直接关系。市场一致认为,今年的钢材产量明显高于需求,需要通过钢厂的减产来带动冶炼利润的回归。这也是对经济弱复苏的一致预期导致的。而经过近一年的检验,整体需求并没有明显弱于供应,主要体现在钢材库存仍然处于历史低位。市场预期确实主导的交易,但是未必真正体现了基本面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