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产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一个典型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到底应该由哪些部分构成?应该面向产业链上下游提供哪些共享服务?构建这些服务体系的要点是什么?
在很多产业链上已经陆续出现多种模式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探索,然而由于缺乏政策扶持、专业引导、供应链金融资金和资源支持等,导致服务深度不够,发展较慢,规模较小。在目前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中,真正做到产业互联网化的大概只有20%,剩下的80%运营不佳。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得出大量平台运营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大量平台运营不佳的原因
1.不熟悉产业
对于产业的痛点和深层次的需求不能准确把握,只抓住了数字化(标准的校术平台)、而没有抓住产业的特征(具体的个性化需求)。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建前提是深人的产业洞察,如果缺乏对产业的认知、理解与积淀,产业互联网无疑是空中楼阁。
2.平台涉及品类太分散,业务范围不聚焦
不管是在大宗商品领域还是工业品领域,每一个产业都是数万亿的市场。涉及很多细分的品类。做一个大而全的电商平台在 ToC 领域是可行的,但是在 ToB 端必须先聚焦核心品类,在细分领域做深、做透,为产业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深度服务,在经过验证的商业模式和业务闭环基础上再逐步拓展。
3.用 ToC 促销、优惠的方式让客户配合做量
产业互联网平台如果不能提供产业链的增值服务,仅仅切入交易是不行的。靠用促销、优惠的方式获取交易量,做大 GMV ( Gross Merchandise Volume ,在线交易额),是不能形成平台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的。
4.用行政手段推动业务从线下到线上
产业互联网平台在启动之初,通常会将过去积累的线下资源引导至线上,成为第一批种子用户来跑通业务闭环,并验证模式的可行性。但是如果平台不能通过产业链优化和增值服务为客户带来新的价值,仅是线下业务线上化,也是很难持久的。
5.主要依靠技术驱动来建设平台
产业互联网是产业级的业务流程再造和产业链利益机制重构,如果不能充考虑产业各参与主体的价值获得方式和利益机制,仅靠技术创新是不能带来平台业务增量的。
6.通过线上服务代替线下服务
产业互联网是企业对企业的服务,这种服务带有很强的O2O特征,因此,企业必须做好线下的服务。如果仅仅是建一个线上平台进行线上服务,就缺乏对产业客户的线下深度接触和服务;如果线上线下不能融合,也就无法形成可滚动发展的业务闭环。
7.忽视标准规范的建设
产业级的流程和服务如果要实现规模化发展,就要依赖于每一个关键环节的业务流程和标准的建立,同时需要通过数字平台来积累和发展生态化的标准服务能力。
8.能力缺失
产业互联网建设对团队的要求高,需要深厚的产业背景、深刻的理解和洞察能力及资源整合能力,同时需要结合数字化的创新能力、产业金融的设计和风控能力及产业级的变革推动能力。因此这就需要通过优势互补来搭建一个完美的团队,任何一个领域的能力缺失都可能造成平台发展缓慢。
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提升路径
通过对各类产业互联网平台的观察分析,我们将产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成熟度分为四个阶段(见图)。
图:产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成熟度分为四个阶段
目前,大部分平台仍处于1.0阶段(平台提供资讯发布以及基于供需信息进行交易撮合)或者2.0阶段(电商交易,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得交易差价)。
处在1.0和2.0阶段的平台的发展都面临瓶颈:
一是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没有被发掘出来;
二是客户体验和激动指数不够,很难向线上转化,也难以形成平台黏性。因此,产业互联网平台需要向3.0阶段提升。
从产业痛点入手,借助互联网对产业链进行资源整合和价值链优化,向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并随着平台发展不断延伸新的服务组合,最终形成围绕产业链的集成服务。
3.0阶段的产业链集成服务平台能够真正推动实体产业的转型升级。
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企业需要更多的专业赋能,平台拥有的综合服务能力越强,平台上的用户黏性就越大,那么客户离开平台的难度也就越大。3.0阶段的产业互联网有以下两个优势。
第一,付费代表价值,产业互联网平台帮助客户提升效率、增收降本,客户愿意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用。
第二,客户积累时间长,但相对稳定,客户转换成本高,黏度高,因此具有明显的叠加效应。
产业链的不断打通和优化、服务的不断集成,以及产业大数据的不断积累和应用赋能,能够为产业链上下游客户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带来新的体验,形成新的产业生态。
在这种新的产业生态下,产业互联网平台不断标准化、规范化,完善规范行业标准和规则,形成产业信用体系;通过共创、共享等产业协同利益机制建设,完善产业链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赢的产业生态圈;
通过基于产业大数据的分析应用和智慧化产业大脑打造,逐渐推动平台向4.0阶段演进,推动产业在有序规则下的竞争合作,形成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新秩序,实现产业链的高端化和高质量发展。
原创作者:王玉荣、葛新红
来源:AMT(IT+管理咨询)《产业互联网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