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采购方式  甲带  滤芯  气动隔膜泵  减速机  减速机型号  带式称重给煤机  履带  无级变速机  链式给煤机 

一把吉他创造的产业传奇,跨越26年的出山与回山!

   日期:2023-10-24 04:29:5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29    评论:0    

万桥飞架,天堑变通途

十年砥砺,深山有乐章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贵州一直是个特例,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92.5%面积为山地丘陵,从贵阳驱车沿银百、渝筑高速北上,山高谷深云雾苍茫。

穿过一个个的隧道、跨越一座座大桥,约莫三个小时的车程,等看到高速边的山坡上耸立着一把吉他的时候,有黔北门户之称的正安县便到了。

作为黔北渝南地带的历史文化富集区,贵州的山水风貌、历史文化被堆叠正安城市的发展基因之中,它有着中国小说之乡、中国野木瓜之乡、中国白茶之乡等诸多美誉。

如今大山深处的正安县又多了一个新头衔——“中国吉他制造之乡”,今天正安已成为全球产销规模最大、聚集程度最高的吉他生产基地,年产吉他600万把、产值超60亿元,辐射带动上下游就业近10万人。

#01

把吉他卖给全世界

贵州大山里的美丽乐章

“一把好的吉他需经过选材、出形、组装、定型、合桶、打磨、修饰、调音等近200道工序,就拿咱们现在看到的合桶这道工序来说,其实就是把面板、侧板、背板粘合在一起,但讲究的是要让三块板的轴线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弹出来清晰饱满的音色……”

听到这样的讲解,是不是以为是某个老师在上课。

其实这是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里的一堂参观实训课,讲课的也不是学校里的老师,而是产业园里乐器公司的工人。

负责带领学生参观讲解的人叫郑晓琴,这已经是今年她接待的第五批学生。

在六年前看到产业园的招工,本着家门口就业,上班家庭两不耽误的初衷,郑晓琴便进了乐器厂,在此之前她还从未接触过吉他。

最初的工作是跟着技工师傅们合桶,开始一天只能做两三个,通过一个多月的练习才逐渐掌握了窍门,如今一天能做三四十个,速度一点不比男技工们慢多少。

从18年开始为了解决正安吉他产业发展人才缺口,扩大正安吉他产业的集群效应,正安中等职业学校专门开设了吉他制作专业。

通过县政府统筹和吉他产业园达成合作,围绕教材编写、课程建设、实训基地、人才培养、产教合作的方式精准对接用工需求。

“通过打磨、喷漆给吉他上色,原木色的吉他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再用暖灯照射进行干燥,一个熟练的技工师傅通过色泽亮度,就能判断出烘干到位了没有,确认合格后才能送到下一个车间装配零件。”

今天进厂参观的“学生”,毕业后很可能就是郑晓琴的“同事”。

作为校产教融合有序推进的一部分,这群来自正安中等职业学校吉他专业的孩子们来说,不仅是正安吉他产业的后备军,更肩负着未来正安吉他产业升级的重担。

“不要觉着一把吉他只是把零部件组装起来就行了,哪怕是同样的材质、零件,湿度温度的不同,或者几毫米的误差,弹奏出来效果天差地别,咱们正安吉他产业园的每一把吉他都要经过调音师的手,质检没有任何问题,才能入库保存,最后被运往世界各地。”

在郑晓琴心里她还藏了个想法,等着下次厂里招工的时候,她准备让在外地打工的老公回来试试,如今一个熟练的男技工底薪加上计件工资,并不比在外打工工资少,关键是离家近。

在贵州遵义的正安县,像郑晓琴这样直接从事吉他产业的产业工人接近两万人,产业上下游的集群效应凸显,有近十万正安人端稳了吉他产业这碗饭。

贵州县城、西洋乐器、产业工人……这些词单独拎出来好像都很难产生连接,当吉他产业的一汪“活水”浇灌山乡沃土,这个舶来的西洋乐器,成为了正安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法宝。

#02

从出山到回山建山

吉他产业扎根的进行曲

吉他最早被国人成为“洋琵琶”,在20世纪初在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吉他文化逐渐在沿海城市逐渐流传开来,而真正让吉他火热起来,还得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

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流行音乐、摇滚乐开始在内地兴起、港台歌曲风靡一时,不少年轻人都跟着时代的潮流,纷纷学起了吉他,吉他产业也变得火热了起来。

在当时广东是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外资企业、乡镇企业纷纷建厂,吉他产业迅猛发展,彼时不少省份都会选派干部去广东省进行交流学习。

在1985年时任正安县委副书记李国士,被到广东番禺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以制造业为主的广州经济表现的十分强劲,经常会出现“有订单、有工厂、没工人”的用工荒。

李国士敏锐意识到,如果能把正安富余的劳动力和广州的劳动力短缺结合起来,岂不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在今天看来劳务输出是稀松平常,但对当时的正安县来说确实石破惊天的大事,有人同意、有人反对,最终务实、有担当的意见站了上风,向广东地区输送劳动力,成为了正安县的共识。

很大程度上穷怕了也在倒逼正安县作出抉择。

正安县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山地广布交通不便,当时全县48万人口人均耕地不足0.8亩,地少人多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温饱线上挣扎。

1987年刚过完春节,298名正安“娘子军”踏上征程前往广州,拉开了正安县劳务输出的序幕。

从正安人出山的那刻起,劳务输出成为正安人摆脱贫困生活的最好选择,不只是正安,整个贵州地区都掀起了出山打工热潮。

在90年代广州汇集了大量做贴牌生产的吉他厂家,去乐器工厂做吉他组装工作,成为了不少正安人的选择,本着相互帮扶的想法,正安老乡将自己的兄弟姐妹、乡邻乡亲带进了乐器厂。

从1987年第一批正安人走出大山,在此后的20多年里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家庭收入和县域经济的支柱,近20万正安人在外务工。

但十多年时间下去,一个突出的问题逐渐凸显起来,依靠外出务工的异地就业劳务经济,正不断引发正安县农村的空心化、留守儿童、耕地撂荒等一系列问题。

正安县逐渐意识到,过分依靠传统劳务输出的模式得改,一味输出劳动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县域经济的发展短板,但正安县一不靠近市场、二不靠近原料、三没富余资本,想把人留住,本地的工作岗位从何而来?

被大山包围的城市、远离海洋贸易的贫困县,谁会有兴趣来这里投资,正安使出浑身解数还是年年招商不见商。

转机出现在2013年,在广东的一次招商会上,得知有五六万正安人在广东从事吉他制作,通过摸排、走访,吉他这个正安当地人接触甚少的乐器,走进了县领导的视野里,为县域招商找到了新方向和突破口。

通过给政策、给扶持以乡愁为牵引,2013年6月乘坐着五辆大巴车,300多名在广东乐器厂上班的正安人回到了家乡,距离正安县第一次劳务输出,已经过去了26年,正安第一家吉他企业——遵义神曲乐器制造公司,实现了落地、开工、投产。

26年前把人往山外送,这次他们有更清晰的思路,引一批人才、兴一方产业,推进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紧盯在外务工的正安籍吉他制造业产业工人,正安县又一次组织起了工作队,前往广东开展“引凤回巢”的招才引智工作。

一场以商招商,人才回乡、资本回流、企业落地的产业调整在正安上演。

#03

打破产业传统边界

奏响共同富裕的交响乐

从2014年开始,围绕吉他产业从业者返乡创业做文章,加上租金、税收、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断落地,劳务输出大县迎来了吉他人才的大量回流,产业的不断聚集、吉他产量的不断攀升,让正安县在2015年获得“中国吉他制造之乡”称号。

通过建设正安国际吉他产业园,一花引就百花香,一弦更有百弦和,相关企业从一家到一百二十多家、从最初的年产30万把到600万把,正安县用六年时间,成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吉他生产基地。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插手企业的管理,政府只做好店小二服务的事,二十多年前埋下的种子,结出了全产业链条的硕果。

在正安,每天一大批拉着贵重木材的卡车从沿海而来,卸下木材后装上一把把精美的吉他;每天数万像郑晓琴一样的产业工人,开料、裁边、合桶、组装、打磨到调音;每天近两万把吉他在正安诞生,被运往世界各地……

世界10大吉他品牌中,有6个选择在正安进行代工生产,而当地吉他的自主品牌建设从未停歇,研发注册了“娜塔莎”“威伯”等60个自主品牌,实现了从单纯“代加工”到发展自主品牌的跨越。

在自主品牌做起来后,正安吉他的产品附加值也得到了提升,在正安吉他的主流价格在一千元左右,而纯手工的定制款吉他则可以卖到八九千元一把。

通过在吉他产业链上寻找自己的定位,正安聚集、培养出了一批扎根当地的吉他工匠”,一大批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汇聚于此,创办企业、工作室,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通过大力挖掘吉他文化、筹办吉他音乐节、打造城市吉他名片、吉他主题广场、吉他文化节、吉他博物馆……人人爱吉他、人人弹吉他的文化已融入到城市的肌理里,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内涵。

来到正安你就会发现,一把吉他带来的不只是最直观的经济效益,吉他的产业生态、文化场景在正安不断被完善,吉他与地方文化、城市建设深度融合。

35米高的吉他雕塑矗立高耸,街灯、喷泉甚至是垃圾桶无不带着音符或吉他元素,2022年,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成功晋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正安不只是“吉他制造之乡”,更在走出了“文化+园区”、“文化+旅游”的吉他产业发展新路。

短短十年时间,正安吉他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产业奇迹。

产业优势成为了县域特色,县域特色变成了文化优势,而文化优势又在不断赋能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了正安吉他从“单一产业模式”向“融合产业模式”转变,带动产、销、教、文、旅等多维度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奏响了共同富裕的交响乐。

#尾声

栽下梧桐树

才能引来凤回巢

出山,是为了改变贫困的命运。

回山,是为了更好的建设家乡。

曾经偏僻、落后、贫困是笼在正安县域发展道路上化不开的雾,如今吉他、音乐、前卫、潮酷成为了新的县域标签,吉他奏响的是大山深处的致富曲,拉近的是正安与世界的距离。

回顾正安县从劳务输出到引凤回巢的变化,它既是东西部产业转移的体现,更是中国制造崛起进阶的脚步,让我们清晰认识到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可能面面俱到,针对比较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布局和突围,实现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依旧县域经济突围的主路径。

特别是对内陆地区劳务输出人口大县而言,本身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能否找准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的契机,主动紧扣产业需求,栽下梧桐树,才能引得凤还巢。

人才、技术、资本的回流,从来不是靠“乡愁”来牵引,故乡是不是有能拴住人心的营商环境,都是未来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突破口。

县域发展  产业趋势  乡村振兴

嗦粉时代 | 平湖羽绒 | 新化文印 | 寿光蔬菜

河南钻石 | 定西土豆 | 千年盐都 | 新会陈皮

资溪面包 | 宁夏滩羊 | 贵州蝶变 | 湖南辣条

石泉研学 | 富平柿子 | 丹阳眼镜 | 夜宵霸主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8326号-18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