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铁矿石供需格局概述
1.钢铁产业发展,铁矿消费需求高
近十年来我国粗钢产量呈现先增长后放缓态势,最近三年粗钢体量保持在10亿吨左右,2022年粗钢累计产量达到了10.13亿吨,生铁产量达到了8.64亿吨,铁矿石消耗量约13.88亿吨。我国钢铁产能主要集中在华北和华东,粗钢产量最大的省份依次是河北省、江苏省、山东省、辽宁省,分别占全国产量的21.73%、11.52%、7.39%、7.25%,四省共占47.89%。国内主要钢厂有中国宝武钢铁集团、鞍钢集团(辽宁)、沙钢集团(江苏)、建龙集团(河北)、山东钢铁集团等,主要分布于环渤海地区,因此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进口铁矿石接卸地。
图1:2011-2022年全国粗钢产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自供给侧改革以来,我国钢铁行业由淘汰向转移和置换发展,中国钢铁产能北重南轻格局逐渐转变,钢铁产能向沿海地区、向南方地区置换。目前基础设施、住房、机械装备、轻工制造等钢材消耗进入峰值平台,“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未来钢铁消费需求增长主要来自于高强度和特种钢的需求,我国钢铁生产仍将会维持目前稳定的发展态势,有关研究表明,未来十年我国粗钢年产量将在9亿吨上下波动;由于废钢资源释放有限,在高炉投产及置换背景下,进口铁矿石使用率仍将维持高位,综合预测我国进口铁矿石将维持在10亿吨左右。
2.国内矿石资源有限,进口为主
我国铁矿石生产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西南三个铁矿资源丰富的地区,占全国铁矿产量的88%。国内矿产资源由于资源分布不均等原因,铁矿山开发周期长,采矿成本高,铁矿石资源总体表现为贫矿多、富矿少。近年“基石计划”推进,预计国产矿产量维持稳中有增。但当前铁矿石主要来自进口,2022年进口量达到11.07亿吨,约占铁矿石总消耗量的79.8%,数据显示,铁矿石进口量的增长趋势基本和生铁产量及钢铁行业发展同步,但由于受到进口铁矿石价格、国产铁矿石规模、国内废钢利用率及国际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铁矿石进口量与生铁产量变化走势不完全一致。
图2:2010-2022年我国生铁产量、铁矿石进口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主流铁矿石来自澳大利亚、巴西的四大矿山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FMG,南非、印度等国的非主流矿作为补充。进口铁矿石主要通过江海联运从中国沿海各个港口分流向内陆钢厂。由于靠近产地、消费地及贸易活跃区,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所以我国期货交割库基本设置在环渤海港口区域。
图3:部分铁矿石接卸港口

(二)铁矿石定价机制
全球铁矿石定价机制包括长协定价和指数定价。2010年铁矿石一年一度的长协定价机制瓦解,改为季度定价,同时发展出指数定价,即以前3个月指数平均价格作为下一季度的参考价,后期逐渐发展为月度定价趋势。目前钢厂采购铁矿石运用普氏指数定价的比例约占50%,MB指数(英国《金属导报》推出)定价约占30%,MS(我的钢铁网指数)定价约占25%左右,ARGUS指数约占20%。

(三)铁矿石期货运行情况
2013年铁矿石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因钢材上下游产业链品种完整,成为期货市场最活跃的品种之一。2018年5月,铁矿石期货引入境外交易者,成为国内首个已上市品种对外开放的国际化品种。中国、澳大利亚、巴西的铁矿石的平均品位分别为34%、57%、67%,大商所公布的市场主流铁矿交割品品位在56%-63.5%。目前铁矿石期货共有21个可交割品牌,年可交割资源达6.9亿吨,充实了可供交割资源和市场容量,在保障铁矿石期货平稳运行的同时,为更多产业企业参与期货交易、交割业务提供了便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求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铁矿石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经济安全及工业发展至关重要,本节将根据前文铁矿石产业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南方铁矿石产业发展建议
1.拓展南方港口中转优势,完善铁矿石供应体系
在港口整合背景下,南方港口码头专业化接卸水平提升,并积极开展混配矿业务。但据调研了解目前南方部分钢厂铁矿石进口较为依赖北方港口,这导致南方铁矿石进口成本偏高。低成本的航线优势及中转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港口国际化业务有待进一步推动,基于以上问题建议:
①提升港口服务质量,发挥专业化码头功能效用,统筹协调堆场及后方集疏运系统,积极引进贸易商落货南方港口,与港口辐射腹地内的钢厂及贸易商合作,提供简单加工服务,如选矿、混配矿等,凭借航线优势降低进口矿石成本,实现区域港口资源优化配置与利用。
②南方港口对于境内外铁矿石中转均存在优势,对内可加强与江内河港、沿线铁路等各方的联系,为需求方提供多式联运等服务。对外来看,充分运用海关提供的“先放后检”及保税优惠政策等,开展多国别、多矿种保税混配矿业务,为境外需求方提供中转便利。
③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明晰货主和货物中转情况,加强对铁矿石的监控溯源,并拓展金融服务,落地期货交割仓库,引进境外投资者,推进功能发挥,带动铁矿石产业发展。
2.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丰富铁矿贸易定价机制
目前我国铁矿石现货市场定价机制主要依赖普氏指数进行定价,由于产能高度集中于四大矿山,高矿价侵蚀行业利润始终困扰我国钢铁行业稳定健康发展,我国定价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南方钢铁市场规模扩大,铁矿石贸易需求增加,钢厂采购模式转变虽然能够活跃现货报价,但企业也面临价格大幅波动风险。在此情况下,期现货交易平台、港口及相关部门的协作显得尤为重要。建议:
①充分运用中国南方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借鉴北方港口的经验积累,协同南方各省港口,依托广阔堆场与优质服务提高现货交易量,完善港口报价机制,增加南方现货贸易价格在定价机制中的影响力。
②交易所及期货公司可通过开展投教活动,宣传解读政策,引导企业正确认识商品定价规律,鼓励铁矿石购销企业用国内期货价格定价,将期货价格作为合同签订的参考要素,并运用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密切跟踪企业的风险管理要求,引导企业按需开展基差交易。
③相关部门完善铁矿石期货市场建设,加强期货市场监管,发挥铁矿石期货在行业中的价格发现和避险功能,助力南方铁矿石市场融入全国铁矿石价格“一盘棋”中。
3.填补南方铁矿交割仓库布局空白,优化资源配置
期货交割库能够发挥“蓄水池”和“调节器”作用,其能够与国家物流枢纽形成合力,缓解商品供需矛盾,更好服务周边产业发展需要。同时,实物交割不仅能够为产业客户买卖双方提供多样化选择,还能让企业参与完整的套保流程,促进期货功能有效发挥;此外,期货仓单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从交割端实现了中国期货市场“走出去”,为产业客户提供更便利的国际化交割服务,因此建议:
①围绕铁矿石产业链的产、销、集散等需要,结合港口资源条件的系统分析新的钢铁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调整交割业务布局,考虑在南方补充铁矿石期货交割仓库,提高交割业务智能化水平,并在南方相关港口试点开展模拟交割业务。结合需求空间分布和码头航道条件,择优选取湄州湾港、湛江港。
②综合考虑南方市场需求,例如,境内外铁矿石中转企业存在库存压力,可以以通过注册仓单方式,增加销售渠道,可进一步研究拓展期货仓单的流通适用,降低铁矿石流通成本,提升大宗商品流通质效和规范程度,为境外客户参与中国期货市场提供更加便利友好的环境,吸引境外投资者参与期货市场管理贸易风险,进一步助力形成铁矿石全国统一的商品大市场。
(二)期货助力南方铁矿石市场发展的意义
1.构筑海峡命运共同体,促进两岸融合
福建是台湾最重要的铁矿石储备中转港,铁矿石业务可以继续巩固海峡两岸良好的经济合作基础,以港口经济为切入点,为促进海峡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作出新贡献,构筑海峡命运共同体。推进铁矿石交割库的设立,能够将福建的地缘优势和发展优势充分结合起来,进一步开发“一带一路”市场,打造东南沿海经济增长带。
2.带动港口经济发展,活跃区域铁矿石贸易
在南方相关港口设立铁矿石期货交割库,一方面能够推动当地钢铁产业集群与港口资源进一步深度融合,全面释放南方港口码头作业、保税中转、铁矿仓储、内外港口物流联动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进入交割环节则可以进行完整套期保值流程,增加产业客户在交割中买卖双方的选择,活跃区域铁矿石贸易。
3. 引入境外交易者,助力铁矿石市场高质量发展
2018年5月,铁矿石期货引入境外交易者,成为我国首个已上市的国际化品种,提升了我国期货市场及产业企业国际化程度,增加了更多企业在全球配置的灵活性。淡水河谷、台湾中钢、东南亚铁矿石贸易量大,库存风险高,若在福建等南方港口设立铁矿石期货保税交割点,有助于其规避贸易风险,或将进一步提高境外投资者对国内期货市场的参与度。
4. 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增强期货服务实体功能
南方钢铁产能优化,沿海港口对铁矿石的布局规划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企业进一步利用期货进行风险管理需求提升。期货交割仓库设立能够吸引众多贸易商落货,这对南方钢铁企业节约生产成本、稳定经营至关重要。同时也为南方铁矿石市场贸易注入更多活力,做大做强东南区域的铁矿石集中仓储物流,进一步服务铁矿市场发展,促进期货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近年南方钢厂新增高炉投产,以广东、福建、广西为代表的南方省份钢材产量增幅明显,铁矿需求持续回升。南方港口不仅具备航线优势,还拥有完备的港口硬件设施,物流网络发达,进口铁矿石覆盖台海两岸钢厂,对内中转长江中下游钢厂,对外中转台湾、日韩、东南亚;此外,铁矿贸易日渐活跃,价格追随全国主流区域,贸易商众多,在利用期货工具进行价格风险的管理上存在客观需求。大商所不断优化交割制度,防范化解交割风险,通过扩区域、设仓库、增品牌,维护期货市场功能发挥、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和实体产业稳健发展。
通过分析得出,南方铁矿石市场发展潜力大,南方港口矿石码头布局完备,中转优势明显,可通过设立铁矿石交割仓库方式进一步完善铁矿石供应体系,鼓励企业参与铁矿石套期保值、期货交割等应对价格波动风险,提高铁矿石上下游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带动港口及南方铁矿石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