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博鳌亚洲论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第三届大会举行分论坛——“‘守正创新’的中医药现代化”,澳门中药研发中心主任、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始主任王一涛在致辞环节认为,在澳门走过的这二十多年,中医药随时代不断地实现创新与发展。现在,澳门中医药产业更加注重以企业为主导,构建中医药产业创新的共同体。
“在我公派至澳门的22年间,我们想到的第一条发展中医药的方式,还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发展人才,即如何打造有区别于国内其他三十多所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研究。” 王一涛表示,当时主要的定位在于澳门是一个东方与西方文化与科技交融的节点,因此思考着医药人才国际化能否走出一条路,继而创办了中华医药研究院。即寻求实现有中国特色的,能够和现代生物医药结合的一条既有中国特色经典的传统中医药的精髓,又有现代生物医药前沿的传承创新的路。
其中对于人才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是在专业能力上,我们希望他既能掌握传统中医药精髓,又能熟悉现代生物医药的一些前沿的理念。第二是能力的培养,即他除了科学研究以外,还能致力于探索如何扩展到产品研发。第三是视野的扩宽,即能不能培养能更好地和国际前沿接轨的澳门的学生。为更好地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王一涛表示:“我们使用一些国际通用的语言去学习与了解医学,也为了更好地对中医药进行更好的传播。这二十多年我们因此培养了一千多名的博士和硕士,并且他们现在已遍布全球,其中已经有二十多位已是全球2%的顶级科学家。”
“2010年国家科技部批准了中医药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并落户在澳门。当时我们是牵头人,这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被命名为‘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了做好‘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我们聚焦到一点,即质量之上。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中医药的质量是敲开中医药这个学科这个宝藏的关键的、学术上的内涵节点。第二,是中医药产业要得以发展,就需要一个有质量的科学来支撑。第三,为了实现海内外市场的扩展与构成新的信誉,也需要质量的支撑。基于质量之上的守正创新,可以把它归结为八个字:安全,有效,可控,稳定。”
“到了2020年我们也进行了第三次创业,特区政府对澳门的发展战略也定位为‘产业多元发展’,因此我们联合香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形成一个学术核心,主要是为了跟产业结合。”王一涛表示,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而言,最重要的还是以企业为主导,并以此构建出一个全新的模式,即产学协同创新,以形成了中医药产业创新的共同体。
面对众多参会的中医药嘉宾,王一涛表示,其实谈论守正创新,就是在探讨怎么去抓住中医药的一些精髓。而中医药其中的一个精髓就是辨证论治。然而基于现代医学来看,21世纪的医学就是一个个体化的医学,其中中医药学的辨证论治有两个需要规范化的地方:一是怎样找到更多的客观的规律,二是质量的规范化。现阶段我们中医药的生产到临床使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