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合肥综合保税区内,红白蓝三色相间的晶合集成研发楼,静听风雨,波澜不惊。几十辆班车往返于合肥的大街小巷,载着晶合人迎着朝霞来,伴着余晖归。无尘室中,吊挂式天车和自动仓储设备来回穿梭,工程师们调试和记录着各项参数,整座现代化工厂运行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拨回时光的指针,数年前,彼时的合肥已成功引进京东方等一批新型显示领域龙头企业,剑指“芯屏汽合”产业布局。然而,“缺芯”短板如鲠在喉。凭借“无中生有”的经验和魄力,合肥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加强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吹响了打造“中国IC之都”的号角。
在夯实集成电路产业链上游芯片设计产业基础后,合肥决心重点补齐“晶圆制造”短板。2015年,晶合集成横空出世,打通“合肥芯”“合肥产”“合肥用”产业链条,实现了从设计、制造到封测产业链的贯通。
2017年6月,晶合集成竣工典礼暨试产仪式的消息轰动了整个产业链。从破土动工到量产,晶合仅用了十八个月时间,创造了安徽省集成电路建设新速度,实现了安徽省集成电路核心制造“零的突破”。
随着2018年首颗触控与显示驱动整合芯片试产成功,晶合两步三跨,重点关注面板驱动芯片相关产品布局,同时立足本土平板显示、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产业,全面打造驱动IC、微控制器、电源管理、CMOS图像传感器产品矩阵,拓展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等不同应用领域芯片代工。
晶合集成生产车间。
截至2021年底,晶合集成已达每月10万片的规模,营收突破50亿元,实现了在液晶面板驱动芯片代工领域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的目标,成为国内第三大晶圆代工厂,并提前实现月盈利目标,以投产四年内盈利,一举成为本土晶圆代工企业中最快获利的公司。晶合集成与本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相辅相成,由一纸蓝图成宏图,绘就了一段铸“芯”之路。
每一年都是新的起点。2022年第二季度,晶合集成位居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第9位,通过自主研发特色工艺,发挥多元化产品优势,积极融入本土产业。
《安徽省“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重点攻克智能汽车芯片技术、推动校企配置创新资源、2025年力争汽车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力争把安徽打造成为全球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集聚区。作为一家专注于半导体晶圆生产代工服务的企业,晶合集成始终聚焦合肥战新产业规划,为产业发展不遗余力,积极推动芯片设计、后端封测、模组方案、整车制造以及汽车芯片验证的资源整合,以期构建本土产业生态圈。如今,晶合国产原材料占比达到80%,60%的订单量来自国内客户。如此亮眼的数据,背后是一场多方共赢的赛跑。无论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还是保持企业采购选择的多样性,推动本土产品参与竞争都至关重要,同时通过晶合生产良率验证的实绩,表明本土设备厂商已经具备和国际大厂竞争的实力。
从1万片到10万片,从营收再创新高到跨上盈利新台阶,从被纳入安徽省“十四五”规划到成为产业链重要企业……晶合人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本着促进国产化的初心,续力推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链发展,为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的梦想照进现实而奋斗。
(市经信局供稿)
合肥城市风光。王浩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