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采购方式  甲带  滤芯  气动隔膜泵  减速机  减速机型号  带式称重给煤机  履带  无级变速机  链式给煤机 

教师节:数一数中国钢铁行业的"祖师"们!看你认识几位?

   日期:2023-09-10 10:32:0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29    评论:0    

欧冶子:中国冶金鼻祖

约前560年-前510年,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中国古代铸剑鼻祖。冶炼出中国第一把铁剑“龙泉剑”,开创冷兵器之先河。欧冶子曾为越王勾践铸了五柄宝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为楚昭王铸了三柄名剑:七星龙渊(后因在龙泉处铸剑,改名龙泉剑)、泰阿、工布。

綦毋怀文:南北朝时期著名冶金家

南北朝时期著名冶金家,襄国宿铁刀的发明者,公元六世纪北朝的东魏、北齐间。他总结了历代炼钢工匠的丰富经验,对古代一种新的炼钢方法——灌钢法作出了突破性发展和完善,同时在制刀和热处理方面也有独特创造,为我国冶金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贡献。

张之洞:旧中国钢铁实业家代表

1837—1909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1889年筹建汉阳铁厂,光绪十九年(18 93年)建成,包括炼钢厂、炼铁厂、铸铁厂大小工厂10个、炼炉2座,工人3000,采煤工人1000。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钢铁工业,而且在亚洲也是首创的最大的钢铁厂,被毛主席称为旧中国四大实业家之首。

以下为新中国钢铁业"祖师"们的代表:

周康仁:中国钢铁冶金学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1915年,周仁拿到了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专业和研究方向是冶金),毕业照还略显羞涩!不过,年仅22岁的他为了中国早日有钢铁,毅然放弃攻读博士学位及美国摩尔公司的重金聘请,于同年8月回国。1919年8月,他在康乃尔大学的同学任鸿隽受四川省政府委托筹建四川炼钢厂,周仁到钢厂任总工程师(至1921年),后来成为中国钢铁冶金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吴健:我国第一位钢铁冶金工程师

吴健,1902年,盛宣怀派他到英国留学,就读于谢菲尔德大学,学习冶金。1908年先后获得冶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后归国。1909年被聘为汉阳铁厂工程师,是当时厂里唯一的中国工程师,也是我国第一位钢铁冶金工程师。

魏寿昆:钢铁业首位博士

1930年秋考取天津市公费留德,次年就学于德国柏林工科大学材料工艺科学系化学专业,1932年转学德累斯顿工科大学化学系,1935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35年自费进入德国亚琛工科大学冶金系进修,主修冶金专业。1936年回国,在北洋工学院矿冶系任教授。

1936年留德归国前的魏寿昆。
邵象华:武大首任冶金系教授

1939年夏,邵象华应聘到正在筹建矿冶系的武汉大学(校址在四川乐山),出任该校工学院首任冶金教授。

王勋:中国钢铁工业设计工作的先驱者

早期为发展延安的化学、纺织等工业做出贡献。他长期从事钢铁工业规划、设计的组织领导工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钢铁工业设计工作的先驱者之一。在设计队伍建设、设计项目评审、编制设计规范、通用设计和设计手册,制定钢铁工业中长期发展和行业技术政策与装备政策等工作中取得丰硕成果,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师昌绪:“中国材料学之父”“中国高温合金之父”

1950年进入圣母(Notre Dame)大学任研究助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1952年师昌绪在麻省理工学院冶金系从事合金钢及其相关的研究。

他长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研究,在中国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发工作;领导开发了中国第一代空心涡轮叶片,领衔研发了中国第一种铁基高温合金;首倡并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创建工作,组建了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领导建立了全国自然环境腐蚀站网,推动了中国材料科学的大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物理冶金和材料科学领域的领军型人才。

1951年师昌绪在美国读博士期间的留影

柯俊:中国金属物理、冶金史学科奠基人

1944年英国化学工业公司提供给经济部6个去英国学习的名额,柯俊如愿以偿,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理论金属学系学习。柯俊的导师是当时著名的金属学家汉森(Daniel Hanson)教授,他是英国第一代研究金属物理的科学家,是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创始人。

1945年柯俊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校徽前。

丘玉池:中国特殊钢事业的开拓者

1907-1962冶金学家,特殊钢专家。30年代他从事的钢中氢气行为的研究,取得开创性的成果。40年代,试制成功纯钨,并用坩埚法冶炼了高速钢、模具钢、不锈钢、磁钢等,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军工生产。50~60年代,他倡导建立符合中国资源条件的特殊钢系统,取得卓越成效。

张寿荣:武钢生产设计者之一


毕业后被分往鞍钢,25岁就成了鞍钢炼铁厂生产科长,1956年到武汉参加武钢生产设计。

1949年张寿荣在北洋大学的毕业照。​

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者之一

1947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获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西屋电器公司研究员。1955年回国。

“两弹一星”功勋者之一的陈能宽(左二)

陆钟武:首任冶金炉教研室主任

青年时期的陆钟武,1953年东北工学院(今东北大学)组建新中国第一个冶金炉专业,陆钟武为首任冶金炉教研室主任。

李依依与柯伟:钢铁院士连理

1957年李依依,与柯伟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后双双到东北工作。一个在金属所做实习研究员,一个在本溪钢铁厂炼铁车间做高炉工长。1960年两人喜结连理。后来均成为院士!

李文采:上钢奠基人之一

1949年后,李文采参加上海区的重工业企业的接管工作,整顿上海各钢铁厂,组成了上海国营钢铁公司。还规划了沪、杭、宁的电力网工程。

陈篪:钢铁科技战线的“铁人”

六十年代,冶金部钢铁研究院工程师陈篪,在我国高温合金和断裂力学领域中做出了卓越成绩。他身患癌症后,忍受着巨大的病痛,继续为我国断裂力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不愧为科技战线的“铁人”,病逝时年仅51岁。


中央钢铁厂禁卫军

1936年初,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准备创办中国第一个现代化钢铁厂——中央钢铁厂。为了培养人才,便在全国选调一批有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送往德国留学。1937年初,靳树梁、杨树棠、李松堂等大学生赴德,在克虏伯公司所属的各钢铁厂实习。前排左一为李松堂,左四为邵象华,右四为严恩域,二排左四为王之玺,右一为靳树梁,右三为郁国城,后排左二为杨树棠,后排右二戴眼镜者为毛鹤年。谭振雄、史通、戴礼智、丘玉池等也均在列,此时尚年轻的他们后来撑起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脊梁!​

葛昌纯: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的钢铁人

1966年国庆节被国务院邀请作为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8326号-18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