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阳毛尖”创制于清末民初。清末时,车云茶社曾派人到名茶产区安徽六安和浙江西湖购买茶籽,并观摩当地制茶方法,同时请来制茶师傅指导生产,借鉴西湖龙井和六安瓜片的制作工艺创制了一款新品茶。1910年,车云茶社所制优质新品茶,曾取名“车云龙井”。民国四年(1915年),车云龙井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后,当地人根据车云龙井(亦称车云毛尖)细嫩条紧、锋苗显露、茸毛(白毫)满布,“毛尖”多的特点,加之产地在信阳县,得名“信阳毛尖”。
信阳是河南省地级市,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我国南北地理、气候过渡带和豫楚文化融合区。全市总面积 1.89万平方公里,人口 887.92万,辖8县2区及6个管理区、开发区。
信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商周之际,信阳境内分布着中、息、弦、黄、江、蒋、蓼等诸侯国。据《史记》载,周武王时,炎帝的一支后裔姜姓受封申国,称西申,后迁至信阳,国都建在谢城(今平桥区长台关),称东申。春秋战国时期,被楚灭。秦代,大部分地区属九江郡。汉沿秦制,分属九江郡、江夏郡、汝南郡。三国时,属魏国,置义阳郡,属荆州。三国及东晋末,新置弋阳都(治所在今光山县境内),是为设郡之始。东晋时,豫州治所迁至西阳(今光山县境内),是为设州之始。东晋末,改义阳国复置,这是第一次作为省会城市,当时全国共25个州。

隋代时,改申州为义州,后定名义阳郡。唐代,为申州、光州,属淮南道。宋代,申州于宋初先后改称义阳军、信阳军,军治所不变。元代,改信阳军置信阳州。明代、清代信阳州辖县有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信阳分信阳专区和潢川专区,信阳专区含整个驻马店市。1952年10月,撤销潢川专区,划入信阳专区。1965 年7月,信阳专区分出驻马店专区,1970年,信阳专区改称信阳地区,地区驻县级信阳市。1998年6月,撤销信阳地区和县级信阳市、信阳县,设立地级信阳市。
提到信阳无不提及信阳著名特产——信阳毛尖茶,这也是信阳一张熠熠生辉的城市名片。
人们根据采制季节、形态等不同特点,为信阳产的茶起了许多好听的名字。如:锋尖、锋针、贡针、白毫茶、车云龙井、已薰龙井茶、未薰龙井茶、菊花茶、珠兰茶、雀舌茶、粗回青、细回青、跑山尖、雨前毛尖、头茶、二茶、白露茶、秋老白毛尖等。

当时信阳所产茶名称细分起来有两类。
一类是根据鲜叶老嫩程度加工成的不同形状来命名的。
毛尖:芽叶细嫩完整,茶条较紧细,有尖、有茸毛,亦称“贡针”或〝白亳”或“本山毛尖”。
锋针:烘茶时从茶烘漏下折断的嫩芽尖,亦名“银耳”。
回青:单叶,茶条泡松,统称“回青”。叶片较嫩,茶条较小的称 “细回青”叶片稍老,茶条稍粗的称“粗回青”。
拣片:粗老单叶片或断片,不成条的,亦称“片子”“老片”“青片”,不很老的称“梅片”
另一类是根据茶叶的不同采制季节来命名。
跑山尖:用春茶开采的头一两天采摘的细嫩芽叶制成的茶。这种茶数量少,为珍稀产品。
雨前毛尖:用谷雨前采制的芽叶制成的茶。这种茶清香鲜嫩,为佳品。
头茶:即春茶,指在农历四月底芒种以前采制的茶叶。
二茶:即夏茶,指在农历五六月采制的茶叶,这种茶亦称“伏茶”。
白露茶:即秋茶,指在白露节前后采制的茶叶,这种茶亦称 “秋老白”。

〝信阳毛尖〞 出现在清末民初。清末时,车云茶社曾派人到名茶产区安徽六安和浙江西湖购买茶籽,并观摩当地制茶方法,同时请来制茶师傅指导生产,借鉴西湖龙井和六安瓜片的制作工艺创制新品茶。1915 年,车云茶社所制优质毛尖——车云龙井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之后,当地人根据车云龙井(亦称车云毛尖)细嫩条紧、锋苗显露、茸毛(白毫)满布、“毛尖” 多的特点,加之产地在信阳,为该毛尖取名“信阳毛尖”。
来源:《信阳毛尖茶加工与品鉴》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责编|罗宇凡
编审|陈晓军
审核|徐立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