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击 邵 逸 夫 医 院 星 标 我 们
甜味剂是一类食品添加剂,可以取代蔗糖,作为糖尿病人和肥胖病人的糖代品。
按营养价值可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
营养性甜味剂还是会提供一定能量的,而非营养性甜味剂的能量则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4中允许使用的甜味剂一共是19种。

营养性甜味剂
不完全被人体吸收;
不易引起血糖波动(代谢途径不同);
不发生糖化反应。
能量依然存在,对于严格控制能量人群仍需引起注意,推荐选择更高甜度(更少用量)/更低能量的种类,更有利于能量控制;
胃肠症状,肠道菌群可利用不被人体吸收的部分,部分人群可能有产气增多、腹胀,甚至腹泻等胃肠不适。
高甜度/热量比
同等甜度,摄入能量更低;
胃肠不适发生率更低
可供肠道菌群利用比例低。

非营养性甜味剂
高甜度;
能量接近零;
不发生糖化反应。
高剂量使用的毒性/致癌性(一般日常使用过量风险较低);
潜在的代谢影响不明确。
我国允许的限制剂量远低于致癌剂量且禁用于婴幼儿食品。
近年来,对于甜味剂使用安全性的顾虑越来越小,人们也越来越寄希望于使用低能量甜味剂,来改善由于糖类摄入过度而引起的肥胖和代谢问题。但是随着研究深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项大规模研究将641名荷兰儿童随机分组,每人每天喝一罐无糖非碳酸饮料或是含糖非碳酸饮料。
连续喝18个月后,相较于同年龄普通儿童,两组儿童都持续增重;无糖饮料组增重少于含糖饮料组,但并不显著,而且令人失望的是,饱腹感与含糖饮料组差别很小。
一些学者认为,这是由于甜味剂的使用降低了大脑对于甜味的反应,或者说降低了人们对甜味的敏感度,从而促使人们在其他食物选择时倾向于摄入更多的糖分。
也有一些动物实验显示,长期甜味剂摄入会减少实验动物的肠道菌群数量和多样性,其中有益菌受到的影响更大,进而影响肠道健康。
用或不用,我们认为取决于是否正确看待甜味剂。
从整体饮食调整来看,甜味剂替代并不是最终目的,降低添加糖摄入才是,要以健康饮食为最终目标。甜味剂并不是灵丹妙药,可以解决我们所有的肥胖和代谢问题,但我们可以利用它们的特性达到改善饮食行为的目的。甜味依赖度较大的人,可以把甜味剂作为调整饮食过程中的辅助工具。
初期替代;
过程减量;
养成健康低糖饮食习惯。
阿斯巴甜不适用于苯丙酮尿症患者,含有阿斯巴甜食品应带有警告标示,并标明:“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
炎症性肠病患者应避免含有人工甜味剂的食物。

←点击左侧图片查看专辑
食之有理
来源:邵逸夫医院 营养科
作者:陈倩怡 审稿:冯丽君
文中所用动图源于网络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

欢迎分享

在看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