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 (now) 从来都不只是一个时刻。“Long now”承认我们所处的确切时刻是从过去生长出来的,是未来的种子。我们的现在感越长,它所包含的过去和未来就越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人类处于其技术力量的顶峰,能够创造巨大的全球变化,这些变化将在几个世纪内回响,而包括艺术系统在内的大多数社会系统却似乎是为了越来越短的现在,忽略了真正长远的问题。
展览“Long Now”试图创造性地将当代艺术创作实践与两种观点联系起来。第一种观点相信人性永远无法去除原始时期的本能;第二种则是对于计算的超越性的信念。这两种观点在没顶画廊的艺术理念中占据重要地位。当艺术家将理论付诸实践时,便让那些观念性的范畴与当下数字文化中既丰富又复杂的人及其数字化身产生了互动,从而体现出一种真正鲜活的生命力,对抗当下愈演愈烈的人工智能性在人类社会的广泛蔓延,后者不关心激动人心的美好未来,只要生存。

陆平原的“Look! I’m Picasso!”作品系列受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于1995发行的第一部电脑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的启发所创作。艺术家混合了从土豆先生形象所获得的元素,从毕加索的立体派绘画和雕塑作品的形式出发,构思创作了这个作品系列。作品融合了两种不同的形式和语言,这同样也是不同的社会阶层、流行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一种弥合。

在“女巫日记”系列浮雕中,陆平原以童话《汉泽尔与格莱特》为灵感,提取故事中的主要意象,如儿童、家庭、糖果屋、饼干屑、锅炉等,将它们以一种全新的现实面貌进行重组,结合通俗文化、个人经历以及大众的现实生活焦虑,营造出一个与元文本相平行的复调叙事剧场。陆平原借用童话中女巫的视角,把自己的随笔日记用软陶烧制成饼干浮雕,也即是通过类似制作食物的流程将想象力凝固,试图混淆工作——生活、食品制作——手工劳作、饼干——浮雕、想象——现实之间的边界 。

在近40年的艺术生涯中,汪建伟一直以跨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推动着观看方式的演进,同时借助不同媒介来探寻既定知识的边界。如今,他将理论视野从人类与非人类的共生,拓展至对于深度时间和人类世的思考。新作系列“行于泥浆””是一则关于“避难”的隐喻:许多细胞曾为了躲避地球环境中过多的氧气,藏进泥浆中厌氧菌的内部以获取生存的空间。同样,人类一直处在泥浆之中,在缺氧的现实里,始终无法走出地质时间,我们今天就身处泥浆,需要在其中继续求存,拥抱这种混沌。
汪建伟《行于泥浆 No.7》2022,木材、 氟碳漆,58 (H) x 36 x 30 cm
影像静帧,沈莘《礼记施用》2014,单频彩色有声录像,16'14"《礼记施用》以随笔影像的形式,探讨有关倪昭兴以及中融集团的水晶宫重建的提议。影片从一个在晚宴上的宾客的角度出发,拓展出历史,个人和公共层面上对于差异的拥有权利和主张。
影像静帧,佩恩恩《前匹配》2022,单频黑白有声高清影像,10'37"
《前匹配》是一部尝试追问上海如何形成的影片。影片围绕着多重支脉展开,一方面是太湖水系的河道相互竞逐的历史,另一方面是已悄然替代了水利成为现代社会治理工具的货币调控。侯孝贤导演在《海上花》中通过调教煤油灯与把控整个影像中光线的扑闪,将《海上花列传》小说原著中的鬼性激活。佩恩恩试图借助夜视相机发出的红外射线去追随侯氏的鬼性影像,并试图重新捕捉溢出《海上花》之外,在《海上花列传》中若隐若现的上海的金融性,重构一个当代版本的海上花世界。
2023年3月23日8pm - 9:15pm,以上两部影像作品将于短片放映专场“光映现场|是人”中进行展映。欢迎通过以下链接了解更多及预留座位:
影像静帧,郑源《游戏》2017,单频彩色有声高清视频,17'01"没顶画廊成立于2014年上海,由当代艺术创作及策划平台没顶公司所发起创办,公司创始人徐震是一位深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