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延安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勇作时代新人,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积极组建探忆·筑梦社会实践团队,成功申报了“探寻红色记忆,助力圣地发展”延安社会实践专项活动。


活动
内容

走进革命凤凰山,体会庄重革命情
8月4日,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探忆·筑梦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凤凰山革命旧址,共同参观革命先辈的故居,窑洞中斑驳的桌椅、掉漆的搪瓷杯、老旧的照片,定格了那段峥嵘的革命岁月。实践队员们通过学习,了解毛泽东是在怎样历史背景下写出《论持久战》、《矛盾论》、《反对自由主义》等重要著述,感受不朽名作对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所起的巨大指导作用和闪耀至今的思想光芒,更加深刻体会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


弘扬抗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实践队员走进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依次参观了抗战将才的摇篮、教育方针指航向、窑洞大学育英才、挺进敌后显神威、回师陕北夺胜利、抗大精神放光芒六个单元的内容。实践队员们通过参观陈列纪念馆内珍贵的历史图片及实物,了解到当时抗大学员们以窑洞为教室、以栓羊石为桌椅、以泥糊墙为黑板,白天练习杀敌技巧,夜晚伏案学习理论知识事迹,对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抗大精神有了全面的了解。

参观结束后,大家齐唱《抗日军政大学校歌》,重温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感悟党的艰苦革命历程,深刻领悟毛泽东同志题写的抗大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走进梁家河,踏寻知青路
实践队员来到梁家河村,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共同参观了村委会、村史馆、知青旧居、陕西第一口沼气池,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下乡住过的窑洞、睡过的土炕等,通过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一个个故事,深入了解总书记七年知青生活经历以及与乡亲们在艰苦岁月中建立的深厚感情,近距离感受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和民族复兴的梦想。
通过寻访梁家河,回望一个村庄的幸福与奋斗,我们从中汲取营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参观结束后,全体实践队员重温了入团誓词,更加激发了团员们爱党、爱国的热情,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活动
感悟

2021级4班 刘亚彤:
“延安精神”是集全党的智慧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这种无与伦比的精神,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共产党的前辈们艰苦奋斗。我们参观了凤凰山革命旧址和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体会到了革命先辈在艰苦条件下共住窑洞的不易,我深深明白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珍贵。学唱《抗大校歌》,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在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传承并发扬延安精神。走进梁家河村,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便是在这里度过,在这几年中,他过了跳蚤、饮食、劳动和思想四大关,为村民挖井、开磨坊、建沼气池。将相本无种,吾辈当自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2021级4班 王馨:
参观凤凰山革命旧址,老一辈领导人艰苦的居住环境和抗大旧址中展出的作品正是战争年代生活学习的真实写照,他们为新中国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我深深被革命前辈们无私无畏、艰苦卓绝的抗战精神所感动。习近平总书记抵达梁家河时只有十五岁,就要经历这般艰苦卓绝的磨练,在参观知青旧居时,我看到了当时习近平总书记下乡插队时住过的窑洞和生活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仍然坚持学习,提高自身,想尽办法寻找各种书籍充实自身。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学习这种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实际行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通讯员|周珊
排版|王婉颖
美工|周珊
校对|曹慧梅 刘烁
责编|孙一文
编审|贾云超 刘丽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