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为参加《大宗企业风险管理培训》后的思维扩展及头脑风暴。
传统套保企业的思维是:风险管理。套期保值的作用是平滑企业的利润与亏损,但传统的套期保值理论与实际经营是有差距的:
1、企业有KPI考核,除了营收,利润也会同比每年增长;2、传统周期性行业需要在行业景气周期盈利,若熨平上行周期盈利,会面临信用评级、股价估值等问题;3、对偏长销售周期的套保要注意企业销售现金流回款周期和触发期货追保所产生的现金流风险;4、权责利问题---谁可以决定把一年的利润锁定。
那么就引出下一个问题,发现价格和改善经营,从改善经营角度去考虑利润锁定、库存成本管理、采购降本、促进销售和客户服务等经营目标,更加侧重期限操作的联动性和经营管理导向。根据马科维有效前沿理论,收益的增加必然会带来风险的增长,所以完全通过套期保值产生额外盈利是不可取的,适当的从风险厌恶者转换成风险中性者应为主基调。
那么,我们可以预测商品价格吗?答案可能很残酷,长期的商品价格可能更遵循周期性,而短期的随机扰动占据更大权重即布朗运动。因此,即便我们可以判断长期价格的趋势,却难以在短期获得最优的入场/离场点位。可以说,就短期而言,我们只观察价格,不预测价格。通过观察价格,我们能做什么呢?可能有几个维度:
一、风险管理。将绝对值的变动转换为基差的变动,锁住大头去博小头寸和基差的变动带来的盈利空间。
二、采销优化。盘面会说话,月间差的结构变动和成交、持仓的变化会带来某个合同低估或高估理论值的水平、月间之间、内外盘之间和不同相关产品之间的比值都是我们观察和交易的标的。
三、产业投资。过高的contango结构下必然会带来远期产能的瓶颈,反之过高的back结构也会带来远期的产能过剩。那么从实体角度去过渡到增减产能变成了期货交易的现实意义。
四、产业服务。很多企业如钢厂或新能源、基建产业的下游都是中长协供货的。那么在一个合适的月间结构里去为客户滚动买套做原材料的价格保值一方面能够拿到月间展期的收益,另一方面也有相应的服务收益。
五、资源变现。通过更深和合作融合和利润变现,建立自由的上游产能资源,逐步地由贸易向产业转型,稳固行业地位。
风险偏好的转变,管理层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管理层需要决策,哪些风险需要对冲,哪些风险不需要对冲。
二、管理层应根据风险的重要性和风险容纳度确定风险的优先级。
三、划分开套期需求和盈利需求,对风险经理的考核量化。以基金经理人的考核标准,设定baseline 收益率+α收益率去激励风险经理的同时留住人才。
如果我们剥离掉单纯的做价格判断式的投机式盈利方向,至少应该用主动去管理套期保值比例和预判基差的思路去制定策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维度:
一、主动管理套期保值比例(即被动套保):除了因为生产经营持有现货头寸,当现货头寸出现流动性风险时,为避免头寸的绝对价格风险,通过主动套保去对冲绝对值风险的这部分头寸外,其他头寸可在相关确定的下行和上涨趋势性行情中去相应提高或降低套保比例。
二、分基础套保、战略套保、虚拟库存套保三个维度去进行期货套保操作,放大套保规模。
三、主动基差交易,即在基差波动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主动基差交易的行为。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认识和对未来市场预期,通过期现基差、品种价差和区域基差的方向性判断进行基差投机。
四、用保险+期货、场外点价的方式,在减少保证金使用的同时,获得确定性收益。
五、大宗企业主动给上下游客户提供个性化风险管理服务,平滑产业链各运营主体的不确定性风险;通过衍生品研究体系发掘产业链沉默产能、闲置资源的价格,获得并稳固与核心客户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