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西北地区作为承载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区域,有着“风光”无限好的资源禀赋,风光装机占总装机比例已超过35%,且未来仍将成为风光装机快速渗透的主战场,预计2025年西北地区风光装机达552GW、全国占比40.5%,生态固碳增汇潜力巨大,有责任、有基础、有能力为全国能源结构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更多力量。但随着风光能源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影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四侧两链”上面临的瓶颈制约亟须破题。
一是电源侧发电效率不高。西北地区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总装机比重已超过40%,其中宁夏、青海、甘肃均突破了50%,但发电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仅分别为23.4%、35.3%、26.1%,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与装机容量占比相差较大,仍以火力发电为主。二是电网侧项目并网不易。目前,已并网的新能源装机100%未配套建设储能设施,造成绿电输送“拥堵”。网源发展不协调,部分地区网架薄弱,影响集中光伏电站并网接入,全年新能源弃电率达5%、弃电量约130亿千瓦时。三是负荷侧消纳利用不够。西北地区电力市场属于典型的小内需和大送端,西北电网是我国第一大送端和电力资源输出地区。从外送市场看,各省区抢占中东部地区电力消费市场、争建新能源外送通道异常激烈;从地区消纳看,西北地区全社会用电量是发电量的50%左右,加之分布式项目与消纳负荷不匹配,制约项目接入和就地消纳。四是储能侧调峰支撑不力。新能源高比例对电力系统灵活性,以及灵活调节容量需求大大增加,西北地区系统调节需求远大于调峰能力,冬季供热期,由于供热机组调节能力大幅下降,系统调节容量供需失衡更加突出。目前西北五省区火电灵活性改造已达到80%,其他储能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新能源规模持续扩大与调峰能力不足矛盾愈加凸显,区域电力“低价外送”与“高价进购”现象并存。五是产业链协同配套不强。西北地区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基础原料和简单组装环节,“两头在外”尚未破局,区域配套能力弱、产业链条短规模小,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六是创新链自主研发不足。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且新能源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高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奇缺,招引难、留更难问题并存,难以推动深层次的科研项目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宁夏为例,全区新能源企业核心研发中心均不在区内,仅有1家科技转化中心。
对此,建议:
建立顶格推进的政策机制。
强化规划引领。科学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规划。深化高位推动。将新能源产业发展相关指标纳入“双碳”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强化指标约束。优化服务环境。研究出台支持新能源产业一体化配套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完善调峰调频辅助服务补偿政策,培育壮大碳排查、碳认证、碳资产管理等服务机构,促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大力引导推广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等绿色消费。
构建多元高效的开发格局。
推进集中式发展。优化整合土地资源,建设千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加强风能资源精细化评估,稳步推进集中式平价风电项目建设;鼓励引导企业加快推进老旧风电场“以大代小”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风能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分布式发展。创新实施“光伏+农业、光伏+工业、光伏+商业、光伏+校园、光伏+社区、光伏+公共设施”等分布式“光伏+”工程,探索建设小型分布式光伏电站。探索立体式发展。大力推广农光一体、牧光一体、渔光一体等发展模式,鼓励利用风电场空闲土地建设风光一体电站,实现一地多用,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
健全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
推动能源转化。实行能源“双轨制”,在传统能源利用上坚持“压煤、控油、增气”,在新能源利用上持续增加“绿电、氢能、储能”、做大新能源制造业,推动新能源从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转化。提升调峰能力。持续加大煤电机组节能减排、灵活性、供热、储能“四改”力度,有效改善电力系统调峰性能。加快氢储能、电化学储能等新型储能建设,形成“规模化发电+长时间储能”绿电调峰模式。加强电力消纳。有序承接工艺先进的高耗电能源产业,提升当地用电负荷,形成以产业承接促进绿电消纳、以绿电消纳推动新能源发展的良好局面。优化新能源并网接入,推动实现新能源优先上网和保障性收购,最大化利用新能源。
培育协同配套的产业链群。
补齐风光产业链。积极引进主机总装项目,带动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支持企业扩大主导产品规模,提高本地转化配套率。加快引进光伏电池组件耗材、辅材和配套设备的企业和项目,推动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向下游拓展。壮大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建设,积极拓展氢能装备产业,培育发展氢燃料电池、氢能汽车产业,加快建设氢制备、氢储运、氢功能、氢动力。提升产业配套力。加快光伏、风电配套产品本地化,构建与主导产业相互关联的支链条,形成成龙配套的产业生态和系统完备的产业体系。积极发展新能源后运维服务业,引进拓展风光电定期检修、部件维修维护、备品备件供应、机组技改与退役等方面服务业态,超前布局光伏板、新能源电池等回收利用末端产业。
培育更加强劲的创新动能。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对新能源领域先进技术的跟踪和创新,避免“边发展、边落后”。完善推行“揭榜挂帅”机制,建立新能源企业创新联盟,着力攻克新能源领域“卡脖子”技术。加大绿色金融服务供给。建立银政企联席会议制度,深化银政企对接合作,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前沿项目的金融供给力度,探索开展产业并购贷款、碳汇质押融资、碳汇交易融资。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培育。坚持“借鸡下蛋”招引人才,实现人才“不为当地所有、但为当地所用”。创新技术工人定向培养模式,建立订单培养、订单服务、订单招工等政府服务企业用工长效机制,加强企业基础型人才保障。
来源:银川深改
往期内容回顾
统筹兼顾 稳妥有序 认真做好“十四五”节能减排工作——《“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专家解读文章之二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的通知
重磅!鄂尔多斯市出台支持绿绿氢产业发展的14条政策,风光制氢项目建设将进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