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枣
Dàzǎo(《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鼠李科植物枣 Ziziphus jujuba Mall.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用时破开或去核。本品气微香,味甜。以个大、色红、肉厚、味甜者为佳。生用。
【药性】甘,温。归脾、胃、心经。
【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应用】
1.脾虚食少,乏力便溏
本品甘温,归脾、胃经,能补脾益气,适用于脾气虚弱,形体消瘦、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可与黄芪、党参、白术等健脾益气药配伍。
2.妇人脏躁,失眠
本品能养心血,安心神。治心阴不足,肝气失和之妇人脏躁,精神恍惚,无故悲伤欲哭,心中烦乱,不能自主,睡眠不安者,常与小麦、甘草等同用,如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治血虚面色萎黄,心悸失眠者,多与熟地黄、当归、酸枣仁等药配伍。
此外,本品与葶苈子、甘遂、大戟、芫花等药性峻烈或有毒的药物同用,有保护胃气,缓和其毒烈药性之效,如《金匮要略》中的葶苈大枣泻肺汤用本品以防葶苈子泻肺太过而伤肺气,《伤寒论》中的十枣汤用本品以缓和甘遂、大戟、芫花的烈性与毒性。
【用法用量】煎服,6~15g。
【使用注意】本品助湿生热,令人中满,故湿盛中满或有积滞、痰热者不宜服用。
枳椇子
Zhǐjǔzǐ(《新修本草》)

本品为鼠李科植物枳椇Hovenia dulcis Thunb.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 陕西、广东、湖北。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除去果壳、果柄等杂质,收集种子。晒干。本品气微弱,味苦而涩。以粒大、饱满、色棕红者为佳。生用。
【药性】甘,平。归胃经。
【功效】利水消肿,解酒毒。
【应用】
1.水肿
本品能通利水道而消除水肿。用于水湿停蓄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可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
2.醉酒
本品善解酒毒,清胸膈之热。治醉酒,烦热口渴,《世医得效方》将本品与麝香为末,面糊为丸,盐汤送服;用于饮酒过度,成痨吐血,可与白茅根、白及、甘蔗等配伍。
栀 子
Zhīzǐ(《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江西、湖南、湖北、浙江。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
梗及杂质,蒸至上气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本品气微,味微酸而苦。以皮薄、饱满、色黄、完整者为佳。生用或炒焦用。
【药性】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应用】
1.热病烦闷
本品味苦性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常与淡豆豉同用,如栀子豉汤(《伤寒论》);治热病火毒炽盛,三焦俱热而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者,常与黄芩、黄连、黄柏等同用,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2.湿热黄疸
本品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善于清利下焦肝胆湿热,治肝胆湿热之黄疸,常与茵陈、大黄等同用,如茵陈蒿汤(《伤寒论》)。
3.淋证涩痛
本品能清下焦湿热,清热凉血,利尿通淋,治血淋、热淋涩痛,常与滑石、车前子、木通等同用,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4.血热吐衄
本品性寒,入血分,能清热凉血以止血,故可用治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者,常与白茅根、大黄、侧柏叶等同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者,常与黄芩、黄连、黄柏等同用,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5.目赤肿痛
本品能泻火解毒,清肝胆火以明目,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常与黄连、龙胆草、夏枯草等药配伍。
6.热毒疮疡
本品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治热毒疮疡,红肿热痛者,常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同用。
7.扭挫伤痛
本品外用消肿止痛,用治扭挫伤痛,可用生栀子粉与黄酒调成糊状,外敷患处。
【用法用量】煎服,6~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生栀子走气分而清热泻火,焦栀子及栀子炭入血分而凉血止血。又传统认为,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里热。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慎用。
紫苏叶
Zǐsūyè( 《名医别录》)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叶(或带嫩枝)。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北。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切碎。本品气清香,味微辛。以色紫、香气浓者为佳。生用。
【药性】 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应用】
1.风寒感冒,咳嗽呕恶
本品辛散性温,发汗解表散寒之力较为缓和,轻证可以单用,重证须与其他发散风寒药合用。因其外能解表散寒,内能行气和胃,且略兼化痰止咳之功,故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或咳嗽痰多者,较为适宜。治疗前者,常配伍香附、陈皮等药,如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后者,每与杏仁、桔梗等药同用,如杏苏散(《温病条辨》)。
2.脾胃气滞,妊娠呕吐
本品味辛能行,能行气以宽中除胀,和胃止呕,兼有理气安胎之功,可用治中焦气机郁滞之胸脘胀满,恶心呕吐。偏寒者,常与砂仁、丁香等温中止呕药同用;偏热者,常与黄连、芦根等清胃止呕药同用;若妊娠胎气上逆,胸闷呕吐,胎动不安者,常与砂仁、陈皮等理气安胎药配伍。用治七情郁结,痰凝气滞之梅核气证,常与半夏、厚朴、茯苓等同用,如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3.鱼蟹中毒
紫苏叶能解鱼蟹毒,对于进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者,能和中解毒。可单用本品煎汤服,或配伍生姜、陈皮、藿香等药。
【用法用量】 煎服,5~10g,不宜久煎。
附药:紫苏梗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茎。性味辛,温;归肺、脾经。功能理气宽中,止痛,安胎。适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煎服,5~10g。
紫苏子 (籽)
Zǐsūzǐ(《本草经集注》)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湖北、江苏、河南、浙江、河北。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本品压碎有香气,味微辛。以粒饱满、色灰棕、油性足者为佳。生用或炒用。
【药性】辛,温。归肺、大肠经。
【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应用】
1.痰壅气逆,咳嗽气喘
本品性降质润,主入肺经,善于降肺气,化痰涎而止咳平喘。治痰壅气逆之咳喘痰多,食少胸痞,常与白芥子、莱菔子同用,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若上盛下虚之久咳痰喘,胸膈满闷,常与半夏、厚朴、肉桂等同用,如苏子降气汤(《和剂局方》);若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咳喘,痰多色黄,常与麻黄、桑白皮、苦杏仁等同用,如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2.肠燥便秘
本品富含油脂,能润燥滑肠,且善降泄肺气以助大肠传异。治肠燥便秘,常与火麻仁、苦杏仁、瓜蒌仁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者慎用。
【其他】同科植物白苏的果实,与紫苏子功效基本相同,亦可入药,名玉苏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