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导则
(浅析九)


本标准与原版《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实施导则》AG/T3034--2010相比:一是由原来的侧重于化工工艺安全管理到企业整个化工过程安全管理,扩大了指导范围;二是由原来的12个要素增加到20个要素,使要素更加齐全和严密;三是将近年来的国家相关安全生产文件、三年专项整治行动等法规要求融入到了本导则中等。

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失误-安全(误操作不会导致事故发生或自动阻止误操作)、故障-安全功能(设备、工艺发生故障时还能暂时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安全状态)。
4.18 本质安全
4.18.1 企业应制定本质更安全的发展战略,建立本质更安全的管理制度,并通过培训确保企业所有人员了解本质更安全的相关制度。
4.18.2 企业宜定期评估本质安全程度。通过本质安全审核等工作定期对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进行评估。
4.18.3 企业应借助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按照最小化、替代、缓和、简化的策略不断提升装置的本质安全化水平。
4.18.4 企业应按最小化原则尽可能降低企业危险物料存在量:
a) 通过工艺优化减少危险有害物料的在线量;
b) 通过提升生产运行管理,降低危险物料的中间库存;
c) 通过优化供应商管理,降低危险原辅材料的库存;
d) 通过加强销售管理,降低产品库存。
4.18.5 企业应按替代原则,采用相对安全的材料或工艺替代比较危险的材料或工艺。
4.18.6 企业应通过工艺技术改进和新催化剂的应用,尽可能缓和生产工艺条件。
4.18.7 企业应按照简化的策略,尽可能简化工艺流程及操作方法,减少人为失误的机会。
4.18.8 企业应通过全流程自动化、机械化,尽量减少现场操作人员。
4.18.9 企业应定期跟踪同类企业、同类装置在本质更安全方面的最佳工程实践,将行业的最佳工程实践逐步应用。
4.18.10 企业应在生产装置实施重大变更时,充分调研同行业、同类装置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实现装置的本质更安全。
本质安全,就是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目标。
本质安全是珍爱生命的实现形式,本质安全致力于系统追问,本质改进。强调以系统为平台,透过繁复的现象,去把握影响安全目标实现的本质因素,找准可牵动全身的那"一发"所在,纲举目张,通过思想无懈怠、管理无空档、设备无隐患、系统无阻塞,实现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
人的本质安全相对于物、系统、制度等三方面的本质安全而言,具有先决性、引导性、基础性地位。
人的本质安全包括两方面基础性含义。一是人在本质上有着对安全的需要。二是人通过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可以实现系统及个人岗位的安全生产无事故。
人的本质安全是一个可以不断趋近的目标,同时又是有具体小目标组成的过程。人的本质安全既是过程中的目标,也是诸多目标构成的过程。
本质安全型的员工可通俗的解释为: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即具备自主安全理念,具备充分的安全技能,在可靠的安全环境系统保障之下,具有安全结果的生产管理者和作业者。
本质安全型企业指在存在安全隐患的环境条件下能够依靠内部系统和组织保证长效安全生产。该模型建立在对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系统的、主动的、超前的、全面的事故预防安全工程体系。
4.19 安全文化建设
4.19.1企业应围绕安全价值观、安全文化载体、风险意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执行力、安全行为、团队精神、学习型组织、卓越文化等要素建设安全文化,建立全员共同认可的安全理念。
4.19.2安全价值观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企业应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营造无责备的安全文化氛围,为员工建立及时上报和分享身边不安全事件的渠道。
4.19.3企业应创建包括安全承诺、安全愿景目标、安全战略、安全使命、安全精神、安全标识等内容的安全文化载体。
4.19.4企业应通过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的执行、行为的规范持续提升全员风险意识,增强员工对作业过程和作业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害的敏感程度。
4.19.5企业应通过全员参与方式,持续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采取针对性措施保证各类规章制度有效执行。
4.19.6企业应完善异常工况下的决策授权机制,培养员工形成对安全问题及时发现、谨慎决策、快速响应的良好安全习惯。
4.19.7企业应建立并持续完善安全行为规范及约束机制,建立不安全行为清单,建立员工间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的安全行为规范模式,持续减少直至杜绝不安全行为。
4.19.8企业应通过构建安全生产双向沟通与交流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团队建设,培养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领导层之间的互信氛围,通过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增强其归属感,保持队伍稳定。
4.19.9 企业应构建学习型组织,形成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失败教训、持续学习的文化氛围。应及时收集、分析、分享自身或其他企业的经验教训,定期组织对安全生产问题的全员交流研讨,通过开展安全观察与沟通、安全技能培训、危害感知训练等活动,培养企业员工在安全生产方面持续学习、不断提高的能力。
4.19.10 企业应营造优秀的安全文化氛围,努力实现从管事故向管事件转变,从管事件向管隐患转变,从管隐患向管风险转变,追求零伤害、零隐患。
4.19.11 企业应定期通过员工访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及时发现安全生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通过量化考核评估,持续改进安全文化。
4.20 体系审核与持续改进
4.20.1 总体要求
4.20.1.1 企业应建立并组织实施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审核程序,包括审核工作的主管部门、审核的目的、范围、频次、审核实施以及审核后的跟踪、验证等内容。
4.20.1.2 体系审核与持续改进应包含管理要素审核、管理体系评审、绩效考核、外部审计等。
4.20.2 要素审核
4.20.2.1企业应明确各管理要素的责任部门,设定各管理要素的衡量指标,形成审核标准。要素主管部门每半年1次对各要素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核。
4.20.2.2 当企业内部或同行业发生安全事故事件后,管理原因中所涉及的要素应及时进行审核。
4.20.3 体系评审
4.20.3.1 体系评审应关注企业所建立的安全管理体系的合规性、完整性、有效性、系统性。
4.20.3.2 企业应至少每年组织1次安全管理体系评审,发现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出改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议。
4.20.3.3 在出现下列情况时,应由企业主要负责人及时组织进行评审:
a) 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
b) 发生安全事故和重大安全事件;
c) 法律、法规及其他外部要求的变更。
4.20.3.4企业主要负责人应依照体系评审结果和建议,不断推动体系完善和改进。
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规定
11.1 自评 (80 分) | 11.1.1 企业应严格执行自评管理制度,每年至少1次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运行情况进行自评,验证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 查文件: 1. 自评管理制度; 2. 自评报告。 | 是否按照规定开展自评? | 是:不扣分,否:扣 100 分。 |
11.1.2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全面负责自评工作,建立自评组织。 | 查文件: 自评组织相关文件。 | 1.是否建立自评组织? | 是:不扣分,否:扣 10 分。 | |
2.主要负责人是否为自评组长? | 是:不扣分,否:扣 10 分。 | |||
11.1.3 企业应编制自评计划,按计划开展自评,形成自评记录。 | 查文件: 1. 自评计划; 2. 自评记录。 | 1.是否编制自评计划? | 是:不扣分,否:扣 10 分。 | |
2.是否形成自评记录? | 是:不扣分,否:扣 10 分。 | |||
11.1.4 企业应编制自评报告并公示。 | 查文件: 企业自评报告。 现场检查: 公示情况。 | 是否编制自评报告? | 是:不扣分,否:扣 20 分;内容不满足要求,一项扣 2 分。 | |
是否进行公示? | 是:不扣分,否:扣 5 分。 | |||
11.1.5 企业应将自评有关资料存档管理。 | 查文件: 企业自评资料存档记录。 | 资料是否存档? | 是:不扣分,否:扣 5 分。 | |
11.2 持续改 进 (20 分) | 企业应根据自评结果提出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计划和措施,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绩效。 | 查文件: 1. 自评报告; 2.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计划和措施。 | 1.是否对自评问题进行整改、验证? | 是,不扣分,否:扣5分; 整改和验证不符合要求,一项扣 2 分。 |
2.是否制定、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提 升计划? | 是,不扣分,否:扣5分。 |
4.20.4 绩效考核
4.20.4.1 企业应建立衡量安全生产的绩效指标和目标,将安全生产绩效指标纳入绩效考核。
4.20.4.2 企业应建立安全管理各要素的过程性指标和目标并纳入绩效考核。过程指标包括培训完成率、隐患整改完成率、隐患检查按计划完成率、正确执行的变更率、设备按计划检测率等。
4.20.4.3 企业的安全生产结果性绩效指标应包括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主要包括伤亡人数、事故起数等;相对指标主要包括死亡率、死亡事故率、损工伤亡率、损失工时率、总可记录事故率等。
4.20.5 外部审计
4.20.5.1 企业应定期聘请第三方机构实施安全管理体系的外部审计,可根据上次审核结果或固有危险等级确定审计频次,一般为3~5年1次,当企业发生严重事故或企业认为需要进行外部审计时应及时开展外部审计。
4.20.5.2 外部审计主要查找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中领导层、管理层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及企业存在的深层次安全问题。
4.20.5.3 企业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配合外部审计工作,充分暴露企业安全管理中的根源性问题,并依照审计结果和建议,借助外部力量推动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