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回顾:
农机企业难逃规模:做强先做大,做大先上量
有行业同志来信交流农机用户的问题,农机生产企业、流通企业都有一个苦恼的问题:为什么订单越来越难。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不够精准,还得进一步分析。订单越来越难的表现有二,一是新用户越来越少,二是老用户越来越跑。
先来看新用户越来越少。在巨大的存量市场条件下,新用户本就是个稀罕物儿,少是必然的;在当前购机商用效益下滑严重的情况下,少的程度又进一步。在上述少的基础上,新用户面对了更多的企业(行业发展使然)进行选择,平均下来自然是僧多粥少。更严峻的是,新用户往往属意主流品牌、热销产品,于是乎大部分非头部农机企业更加感知到了新用户的稀薄。
再谈老用户越来越跑。这个跑,有四个含义,退出是其一:没有合适的投资回报率,毫不犹豫告别农机。另外三个,一是跑向低端:作业面积不够,那么选择一个低端、低价产品及时止损、稳固收益;如果还是难止颓势,那只能退出。二是,跑向同级竞争对手:一言以蔽之,性价比更高,一般而言都是更低的价格、更优的服务。三是,跑向更高一级的竞争对手:三流跑到二流,二流跑到一流,一流跑到国外品牌。任何一种农机用户都是市场终端的宝贵财富,他们购买了某种农机产品然后实现了较好的收益,稳定发展,尤其是沉淀下来的老用户更是顶尖资源。随着做大做强,老用户需要多次购机,而多次购机往往都意味着产品升级。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笔者前面反复讲两个“没跟上”:企业的管理没有跟上规模的发展,企业的进步没有跟上用户的进步。老用户升级产品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收益,但他们的路径往往不是追求高性价比产品,而是追求高效产品,高效产品的核心是技术平台高:更高的产品质量,更高的作业效率,当然还有更高的价格——这可以用更长的使用时间来平衡。同时,技术平台高也意味着产品保持跨度领先,一段时间、较长时间内不再需要更新产品,产品更新过快是一种很大的成本。就像前几年中原省份的拖拉机,马力段一年一个小台阶,不买新的跟不上节奏,种植群体更喜欢大马力作业。当前行业的问题是,技术平台升级出现了拥堵。产业机构呈“哑铃状”,两头小,中间大:三流企业少,二流企业占多数,一流企业又少。换句话说,底子差进步空间大,越好的企业越难进步。尤其是国内一流企业当前最难,因为他们的用户群体距离国外品牌只是一步之遥。如果技术升级不得力,一流企业的用户群体转向国外品牌势不可挡。像国际品牌的拖拉机、收获机、播种机等等,吸附了大量国内农机用户群体中的“宰相”“猛将”,他们发于州郡、起于卒伍,是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中坚力量,未来更有更大可能。解决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好办法。要么加强管理,不遗余力地合理地降成本,同级血战、竞争取胜;要么加强研发,矢志不渝地进入高技术平台、高利润区,避开红海、体面竞争。即使可以通过设定产品、选定部分用户、只做有效规模而独善其身,但这仍然建立在足够的功力之上(功力愈高、选择愈宽)。同时,这全靠积累、沉淀,全靠量变而质变,全靠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如此,则要么胜在当下,因为过去有积累;要么胜在未来,从当下开始做起。前者从容,愈进愈难、拥堵在前;后者拮据,可能错过历史窗口。诸君以为何如,欢迎留言或来信探讨。(作者微信328894044,添加请备注姓名、单位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