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陈村镇合成社区“合事了·品牌调解室”正式启用,首批10名民间志愿调解员“上岗”,通过打造居民提供法律咨询与援助、矛盾调解的平台联动和培育社区调解队伍,力求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镇,成为老百姓可以信赖的家门口调解室,切实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项目已开展过半,其中取得了哪些成效,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的来源是基于“和事佬”这个称呼。“合事了”这里有3层寓意,一是事情和了,解决了;二是刚刚好,很合适,心情释放了;三是有“合成”地域元素,提升品牌识别度。所以短短三个字明确了服务区域、服务内容和服务目标。

破解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实”与“势”的问题。在“实”方面,聚焦和突破社区社会治理的难点问题,为民服务做实;
在“势”方面,整合社区现有的优势资源,以及把握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调动党员、群众参与社区治理,推进“党建网”、“治理网”、“治安网”三网合一、深度融合,全力打造“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是在社区党委、居委会和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指导下,由“专业调解机构+在地社工团队+社区社会组织”共同组建执行团队,既有统筹,也有分工;既有专业,也有志愿;既有外援,也有在地;既有合作,也能互补。能奠定坚实的团队基础。

经过前期调研摸查、居民骨干访谈,“合事了”项目组创新提出“拳头-剪刀-布”品牌调解工作模式,并付诸实践。
拳头:五指成拳形成合力,组建民间调解团队
剪刀:表里同建实现双赢,打造家门口的调解室
布;多步运行织密网络,调解服务渠道多样
在组建调解团队方面,“合事了”项目组采取“个人+团队”的模式,将一部分思想品德高、社会威望高、人脉关系广的老党员、热心调解工作的社会贤达和专业的律师、社会工作者邀请到调解队伍中来,还积极联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网格员、物业服务人员,依托服务机构调解委员会“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公益律师”三师合一、富有人文关怀的专业团队作为支撑,努力构建“大调解”格局,向群众提供更方便、有效、专业的调解服务,致力于打造人民群众“信得过、叫得响”的品牌调解工作室,在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将更好地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合事了”首批人民调解员上岗
为了让调解志愿者掌握一定的调解服务技巧,“合事了”项目组定期开展调解员座谈会、学习班、参访学习等一系列调解技能课程,赋能民间调解员,不断提升人民调解员的调解能力。
调解员用真心、耐心守护公平正义,全心全意为社区分忧,为群众解难,以真心换人心,以党心换民心,用实际行动在党和群众间架起一座连心桥。
成立至今,合成“合事了”品牌调解室接访居民约50人次,包括有社区居民、社区组织代表/社区网格员等,真正成为“家门口的调解室”。


以外,调解队伍还深入小区,关注重点议题,就万科西园、颐景园等小区楼盘电动车出园专项议题进行落户走访,对活动中发生矛盾或纠纷时能及时制止和现场调解,保障了电动车外移工作顺利推进。同时,为小区居民开展《遇到矛盾纠纷怎么解》等多项课程,进一步拓宽了合事了品牌调解室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联合小区物业积极讨论居民关注的议题
人民调解大家做。合事了项目通过前期的排查及实践,初步形成一套可行性高、可持续运用的调解机制,通过协同服务、联合走访等形式开展调解服务;每月定期与社区网格员、驻村社工、小区物管沟通了解需要调解的案例,及时摸查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及时化解矛盾,实行联合接待20次,服务人次100人。




根据新城片区小区楼盘众多的问题,联合业委会、小区物业管家定期了解小区有需要调解的个案,如:参加业委会接待日,形成密环,提高矛盾解决的速度和效率,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小区。
联动小区物业开展联合接访
调解员队伍在走访的过程中收集到居民身边容易引发矛盾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梳理出了“婚姻家庭、邻里纠纷以及社群矛盾”是最容易引起纠纷需要介入调解的领域,从小家到大家,从家人再到社群,都要密切关注。
针对三大问题,提出了『按』、『摸』两大办法:『按』是要按住火气,从理性层面去了解事情经过,不带有个人情绪中立地看待问题;『摸』就是要安抚当事人的情绪,从情感上理解其感受,切身处地为当事人想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调解员进行工作梳理、经验提炼
截至2022年12月底,”合事了”品牌调解室共参与调解15例,成功调解8例,成功调解率达53.3%,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矛盾纠纷处置和维护社区稳定的工作压力。

新一年,新启程。“合事了”项目组会一如既往地为社区居民提供调解服务,同时给予调解队伍更多专业支持,扩大项目宣传及推广力度,继续挖掘社区内对公益事业热心积极的居民,进而形成一套可持续应用及借鉴推广的调解机制报告,提炼出典型调解案例,探索社会基层治理的示范推广可行性,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