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岩茶没有广泛流行之前,岩茶的传统焙火温度一直恪守在高火的状态,这里的高火,顾名思义是温度高(曲线焙火的主要温度在130℃以上,甚至更高)。这么高的温度,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干燥,而是利用高温条件加速内质中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与此同时,也挥发去茶中的寒性物质(茶碱和咖啡碱晶体)……这个过程显而易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工艺,改变茶叶原本的属性(寒性),使之对人体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以适合于日常饮用。
要知道,在古代农业社会,物质条件匮乏,人们普遍缺衣少食,体质相对薄弱。而武夷山得天独厚的山场气候,培育出来的茶叶内质高、寒性大,对身体刺激性强。不经加工,显然超出了当时人们身体的承受水平,不利于健康,因而,在实践中就发展出了高火的焙茶工艺。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体质增强,对茶的适应力已非往日可比,口味需求的变化,客观上也促成了制茶工艺的创新:体现于焙火,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温度(曲线焙火过程的主流温度)发生了多元化的调整,呈现出高火(130℃以上),中高火(120℃-130℃),中火(120℃左右),中轻火(110℃-120℃),轻火(110℃左右),超轻火(100℃左右),甚至冷做法……

焙火温度的不同,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内质氧化和碱性物质挥发程度的不同,这种程度与温度高低呈正比。
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焙火温度下降,那茶叶是不是就夹生了?其实不然,温度高低只和内质氧化程度有关,并非生熟概念。这就好比做菜,用炒、蒸、炖、煮、高压锅压等方式,都能把菜做熟,只是鲜爽程度和由此带来口感、味觉体验不同而已。一般来说,茶叶焙火温度越低,时长越短,其留存的鲜爽程度就越高,而在不同温度下内质氧化的通透程度,只和焙火工艺、焙火时长有关,与做菜是一个道理。
此外,很多人常会把“足火”和“高火”混为一谈,那是不对的。足火指的焙火时长足够,高火是温度高,前者指程度,后者指温度,并不是同一概念。
茶香。因为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大都是易挥发的,所以焙火温度越高、越久,散失的就越快、越多。但高温也会同步产生少量由内质转化的工艺香,比如奶油香、焦糖香、坚果味等,这些香气通常是高沸点的,比较深沉,常现于干茶或者汤水中、杯底。
而那些茶叶原本自带的香气,味道清馨,多类似于花香,往往沸点不高,在轻火工艺中容易留存。
口感。前面说过,焙火温度直接影响着茶叶内质的转化。温度越高,转化程度越高,生成物质的可溶析性就越强,带来的口感变化也越浓郁醇和。
相反,温度越低,内质的氧化程度就越低,茶汤滋味就越鲜爽,生成物质的溶析度低,口感淡雅,但此时,茶叶的耐泡程度也随之上升了。
滋味。焙火温度关乎茶中碱性物质的挥发程度,温度越高,挥发越多。茶碱是苦味的主要来源。高焙火的茶,因为少了茶碱,口感顺滑度(直接甘甜度)会有所提升,但也因为内质转化程度高,滋味变得相对单调。
而焙火温度越低的茶,苦感增强,反差之下更能刺激口腔生津回甘;再一个,轻火茶内质转化留有余地,也让茶味层次变化空间更大。
这里可以简单做一下总结(假设同等茶叶原料,基于不同工艺,制作通透的情况下):岩茶焙火温度越高,内质转化程度越高,茶香越单一,滋味越醇和,茶味直接甜度(顺滑度)越高,口感越厚重,滋味越单调,内质析出程度越高(同等泡法时长),耐泡度越低,茶叶寒性越弱,对人体刺激性越小……
岩茶焙火温度越低,内质氧化程度越低,茶香留存越丰富多元,口感越鲜爽,苦感越清晰,回甘度越好(内质丰富的情况下),茶味层次变化越大,耐泡度越高,茶叶寒性越大,对人体刺激性越强……

岩茶焙火温度的高低只关乎工艺的差别,其成茶滋味虽然不同,但并无优劣之分。不同工艺呈现了茶香滋味的多元化风格,让人有了更多选择,这是市场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而人对茶的选择更多只是因人而异的偏好,其背后可能原因习惯、年龄、环境,以及身体条件……但无论如何,对待一杯茶味的正确态度,表现的应该不是迎合,而是能够让自己喜欢。对自己而言,合适的,才是对的,也是最好的。
2023年8月22日晨间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