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采购方式  滤芯  甲带  气动隔膜泵  减速机  减速机型号  带式称重给煤机  履带  无级变速机  链式给煤机 

企业的普遍问题是“管理太多,领导太少”

   日期:2023-08-20 18:06:3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本站编辑    评论:0    

在管理学发展历史上,有一种观点是把企业看成一部精密运转的机器,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包括组织架构、绩效激励、行为规范等等,让这部机器高效运转。

这种观点认为,员工都是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体,管理者不用天天给员工“打鸡血”,只要设计出一套巧妙的考核制度和有足够吸引力的激励方案,让员工为了自身利益而拼命干活,就能够让这部机器自动地高效运转起来。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经济学家从博弈论的角度证明了,无论多么完善的制度设计和指标考核,只要员工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总有漏洞可以钻,“精密”的管理不能保证局部目标和整体目标的一致。

盖瑞·J. 米勒认为,应对管理失灵的关键在于让员工跳出自利动机,实现自发合作。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设计种种利益规则来驱动员工努力,而是发挥领导力,通过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来激发员工的奉献精神,让他们超越个体的利益追求,从而实现更高层面的合作。“管理者的核心任务是激发奉献精神,而不是操纵自利行为。”

这会不会太过理想主义了?管理者真的能够改变人的自利倾向,让他们不钻漏子、不搭便车、不以权谋私,而是自发地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来努力工作?

作者不是说企业里必须人人都是活雷锋,而是说管理者必须在企业中营造出一种信任和奉献的文化,让大家相信,放弃个人短期利益、从企业大局出发来行事,长期看能够获得更大的回报,更加符合自己的长远利益。

就拿博弈论上我们熟知的囚徒困境为例。怎么才能得到这个最优结果呢?假设这两名囚徒是某个黑手党的成员。这个黑手党有非常明确的组织文化——成员之间必须相互忠诚。如果一个成员向警方揭发别的成员,那么他有可能被组织其他成员秘密谋杀。这样一来,两个人被捕后都知道对方不会坦白,而且他们也知道对方知道自己不会坦白,从而两个人都能做出不坦白的决定。

博弈论的推演结果告诉我们:合作是可能的,但不是必然的。在组织当中,合作并不是每个人的最优策略;只有当每个人都相信别人有合作意向时,合作才是个人的理性选择。比如,如果我相信公司其他人都在摸鱼,那么我选择努力工作就是傻瓜;但如果我相信同事们都在并肩奋斗,我要是摸鱼就会失去同事们的尊重和信任,那么我大概率也会选择努力工作。

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企业中创造这种“共同知识”:在这个组织中,我们每个人都愿意抛弃短期利益而采取合作策略;而且,每个人都知道其他人是这样想的;而且,其他人也都知道别人知道自己是这么想的……以此类推,直到第N次。

显然,想要在组织中建立起这种合作文化非常难。同时,合作文化又是很脆弱的:一旦有人采取不合作行动而没有受到惩罚,那么其他人就会纷纷效仿,导致合作文化的崩塌。就像作者在这本书里指出的:正式组织里的成功合作只是例外,合作失败才是常态。管理之难,不是难在制定各种激励机制,而是难在建立牢固的合作文化。

在作者看来,很多通常认为是激励机制起的作用,实际上是合作文化在起作用。比如,员工参股计划,这是企业常用的激励手段,但激励效果却千差万别:在有的企业中效果很好,显著提升员工积极性;而在更多的企业中对员工行为几乎没有影响。

道理很简单,每个员工持有的股份都非常少,他个人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直接影响到这点股票收益,搭便车才是理性选择。这时候激励是无效的。那些参股计划激励效果好的企业,其实并不是直接从经济利益上刺激员工,而是它们已经建立起了合作文化,推行员工参股计划是进一步表明公司和员工分享利润的态度,夯实公司的合作文化,从而实现了更高的组织绩效。

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科特说的:“企业成功的方法,75%—80%靠领导,其余20%—25%靠管理。”当代企业的普遍问题,是“管理太多,领导太少”。

摘自:盖瑞·J. 米勒  《管理困境》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8326号-18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