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对服装与设计博物馆的美育功能、美育资源、美育浸润的创新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我国服装与设计博物馆的建设提供创新路径。提出在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视域下,应当发挥服装与设计博物馆的美育功能,培植观众的审美能力,提高观众自身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 服装与设计 博物馆 美育浸润 创新研究
0
引言

服装与设计博物馆是专门针对服装与设计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博物馆,担负着美育功能。为进一步做好体育美育工作,发展体育美育教育,我国颁布了《关于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全国20所高校试点开展了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1]。在整个社会大力推行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视野下,服装与设计博物馆通过创设美育浸润的环境,浸润观众的心灵,满足人们对于精神审美的需求,让观众能利用服装与设计博物馆的美育资源,获得良好的体验和服务。目前,我国服装与设计博物馆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美育需求,相关创新研究也不足。本文试图对服装与设计博物馆美育功能的发挥进行探讨,为做好博物馆美育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1
服装与设计博物馆的职能

“中国博物馆从一开始就是使命型的博物馆,它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它实现社会所赋予它的使命”[2]。随着时代的发展,挖掘博物馆的新的职能和存在价值,是博物馆学术界最值得关注的方面。博物馆当中的服饰、设计品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中国一直以来就有“衣冠王国”的美称,建设服装与设计博物馆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服装与设计博物馆能够呈现给人们衣文明和设计文明。2006年,由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组建的中国博物馆协会服装专业委员会成立,后来发展成为服装与设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从成立之日起,服装与设计博物馆就以“让文物活起来”和“聚焦美好生活”为目标,其教育功能随着博物馆的产生而产生,即传播弘扬中华优秀服饰文化、设计文化。中国的服装与设计博物馆起步较晚,但现在已经具有了规模。服装与设计博物馆具有其特殊性、逻辑性和技术性,馆方必须抓住陈列服饰的特点,通过展品和陈列设计,深入挖掘中华服饰优秀传统文化,普世的审美思想、审美标准、审美风范,把文化价值进行可视化输出,将服饰设计的文化内涵充分传达给观众,从而打造具有特色的博物馆。此外还要调查研究各层次观众的审美期待、审美需求,推出基于调查研究后的展览设计,因地制宜的体验活动设计,满足观众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服装与设计博物馆的职能主要包括满足精神需求、开展美育教育、研究文物。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观众的需求已不止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满足,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最近几年,旅游的热门打卡地从旅游景区、商业区逐渐变成博物馆,迎来了博物馆旅游热。服装与设计博物馆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利用本身的特殊性,打造特色品牌。如今有许多服装设计的发布会在博物馆举行,比如北京恭王府曾经举办过多次T台秀。博物馆变成时尚品牌T台秀场、服装发布会走进博物馆,其产生的效果往往会比专门的秀场或者其他的室内环境要好,能够让人们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不由自主地进入“原境”,感受到古今碰撞所带来的美。博物馆可以担负这样的职能,从而发挥更大的艺术张力,让观众通过在博物馆观看现场服装秀场、欣赏设计艺术品来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
很多服装与设计博物馆还设计了令人身临其境的VR互动体验以及仿真生活场景。比如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通过线上VR全景展厅设计呈现陈列展览,在疫情期间闭馆的状态下,人们能够足不出户地参观场馆,同样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服装与设计博物馆中收藏的服饰和设计品,带有不同时代的社会、艺术、文化等信息,是各个时期不同审美转化的结果。随着服装实用价值的慢慢消失,服装的装饰作用开始凸显,服装与设计博物馆应该分层次、有选择性地引导观众接受蕴含在服饰中的美育知识,对观众进行美育浸润,唤醒他们的审美认知能力,使其产生情感的共鸣。
对完善社会文化教育体系而言,美育教育的普及不可或缺。除了学校,作为社会公共机构的博物馆也可以开展美育教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3],可以作为服装与设计博物馆审美教育的宗旨。服装与设计博物馆可以说是一所以服饰文化为主的专门学校[4],在博物馆获得的美育教育,要比在学校课堂当中更加具有直观性、真实性,是学校美育教育的补充。人们可以通过博物馆学习了解传统服饰文化知识,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目前全国各地都建有服装与设计博物馆,比如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设计博物馆、东华大学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均是服装与设计博物馆开展美育教育、开展美育浸润的典型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5]。”把文物研究好,就是在传承我们的文化基因。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将博物馆的“收藏、保护、研究”功能变更为“教育、研究、欣赏”[6]。“博物”与“馆”连接在一起成为“博物馆”,服装设计产品为博物馆提供了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服装与设计博物馆擅长将服饰文物保存下来,进行保护研究。服装与设计博物馆收藏和研究文物的价值与意义分为以下几点:一是通过收藏的文物进行教育;二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三是使文物得到保护利用。例如中国丝绸博物馆是我国最大的纺织服装类专业博物馆,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丝绸专业博物馆,该博物馆很好地保护了文物,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新疆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的师生在军垦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把博物馆当做中国美术史的思政课堂,通过馆内收藏的服饰文物进行思政教育,使师生在学习了解文物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同时,也受到了思想上的提升。
2
服装与设计博物馆的
美育资源开发

服装与设计博物馆中的服饰和设计展品,就是显性美育资源,它们充当着媒介的形式与观众交流。观众通过这些媒介在受到美育浸润后,可以将从中获得的感受和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和所处的社会联系起来。服装与设计博物馆的美育资源实体本身不能说话,但是通过物与人之间产生对话、交流,在展柜当中静态的服饰就活起来了,进而达到美育浸润的效果。服装与设计博物馆的陈列方式、展览方式也是显性的美育资源,比如空间的展示、环境的设计、服饰的摆放状态等。博物馆在独特的空间里,围绕特定的主题、按照相应的顺序和艺术设计组合方式进行陈列展览,传播服装与设计文化。服装与设计博物馆可以开发利用博物馆展览本身的美育资源,让观众通过视、听、知觉,全方位接受美育熏陶。
服饰本身是能见的显性美育资源,比如图案、纹饰、结构、工艺、色彩等;而蕴藏在服饰中的文化是看不见的隐形美育资源。博物馆展示的服饰和设计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研究文物的价值,就是在开发其中的美育资源。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拥有大量少数民族服饰,服饰中的纹饰、图案包含多重含义。比如苗族服饰蕴藏着苗族的文化和历史,读懂了苗族服饰,就可以了解到苗族的文化、历史发展脉络。“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服饰图案大多具有吉祥的寓意。例如蝙蝠与石榴同时出现,蝙蝠的“蝠”音通“福”,石榴的籽多且紧紧团结在一起,象征多子,组合在一起就是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鱼和鸟在苗族传统中分别代表男人和女人,二者组合在一起,即代表对后代子孙生生不息的期盼[7]。这些吉祥的图案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服饰的美丽,同时也了解到服饰背后的文化。
3
服装与设计博物馆
美育浸润的创新方式

根据国家文物局官网消息,到2020年底,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达到了5 788家[8]。这些博物馆是否能够吸引观众,取决于博物馆是否拥有自己的特色。抓住区域文化和博物馆自身文物的特色,是服装与设计博物馆能够脱颖而出的根本。一些博物馆通过实体建筑打造特色文化载体。例如中国丝绸博物馆因势利导,其建筑与周围杭州西子湖畔玉皇山的环境相顺应,外观仿佛一条巨蚕的馆体建筑和周围的山水环境融为一体。在2015年改扩建设计中,该馆将新馆与旧馆合为一体,由非遗馆、时装馆、修复馆共同形成一副与山水相互交融的立体画卷。其中,时装馆利用弧线形复廊、天窗、扇形亭、月洞门等,和老馆建筑、杭州城历史记忆形成对话关系[9]。
《博物馆条例》当中有关于创新课程设计的规定,博物馆可以制定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的政策措施。相关的部门应当鼓励学校结合课程设置,组织公众到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博物馆应当对学校开展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10]。服装与设计博物馆需要担负教育人的社会重任,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课程设计,使参与者能够通过博物馆学习,接受美育教育。与学校在固定的教室空间开展的课程类型有所不同,服装与设计博物馆依据自身所具有的服饰资源和自身相对宽阔的空间环境,在课程设计上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展开课程设计(图1)。在课前环节,可以对不同年龄段和职业情况的参与者的审美需求、审美期待开展调查研究。采用引导参与者提出问题的方法,形成其自身的审美期待视野。审美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它是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审美期待视野的形成,是鉴赏主体长期的艺术实践与生活经验积累的结果,又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外在的社会背景、时代氛围、文化传统、民族精神、风俗习惯等因素,也包括内在的人生态度、心理性格、兴趣爱好等因素;在课中环节,主体进入预先设计的课程当中,进入审美体验阶段。为了达到较好的课程效果,不能单纯地运用视频、图文资料、音频资料进行历史背景知识的讲述,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参与者的好奇心,并围绕提出的问题,在博物馆课程组织者引导下进行分组讨论,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后环节,引导参与者进行分享交流、反馈自己的感受,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这个环节进行解决。如对于青铜器的铸造方式不清楚,可以通过查阅与询问得到答案。参与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同时也加深了自身的审美经验。蒙台梭利认为:“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11]。”服装与设计博物馆三个环节的课程设计中包含了看、听、做三个方面,受教育者在博物馆的展陈环境中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融合在一起,与服饰、设计品、周围的环境进行多重的感官联动,并通过“从做中学”,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服装与设计博物馆通过创新课程设计,提升了参与者的审美感知能力,使参与者不仅学到了服饰文化、设计文化知识,并且理解了美。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美育工作,积极开展舞蹈、戏剧、影视与数字媒体艺术等活动,培养参观者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素养。”现在许多博物馆开始利用沉浸式交互体验设计技术,让观众能够获得身临其境的参观感受。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敦煌莫高窟,利用沉浸式虚拟3D技术,使得莫高窟洞窟的场景得以重现,由于大量观众进入洞窟参观会对壁画产生消极的影响,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大大减轻了洞窟保护的压力,既保护了洞窟文物,也增加了观众的体验感、审美感。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打造沉浸式体验环境、情景复原、互动体验,积极引导参观者融入到体验当中,身临其境地接受到美育浸润;还可以通过提花木织机,自己动手织造丝绸。中国丝绸博物馆利用线上虚拟空间以及沉浸式交互体验技术开展百件服饰庆祝建党百年数字特展,将中华服饰的绝代风华展现出来。位于东华大学校园里的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通过沉浸式交互体验技术让观众自己进行服饰设计,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参与者可以根据自身喜好,有选择地进行面料设计、图案设计,通过动态的方式进行服饰试穿;还可以选择某个场景或者放大某个局部信息,增强沉浸交互体验感。沉浸式交互设计可以让人的听觉、视觉、触觉相互配合,培养人们审美能力,实现美育浸润的教育效果。
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文刊载于《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年第1期。
作者: 程伟明 新疆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