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纺织文化研究》以中国古代文化的视角阐述纺织与其的关系,突显中国古代纺织文化的辉煌。全书分为“古代字词中的纺织篇”“古代典籍中的纺织篇”“古代图像信息中的纺织技术篇”“纺织品中的文字篇”四篇,共十五章。本书由中国古代纺织外史而入,贯通中国古代纺织内史 ( 机械史 ),辅之以相关机械动画,形象地展现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机巧,最 后携中国古代纺织艺术品而出,将中国古代纺织的文化内涵、机械原理、艺术表征融为一体,表达了中国古代纺织的多维形象。本书图文并茂,并辅以动画,可作为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史研究人员的专业参考书。
作者简介
赵金龙,男,1978.6,武汉纺织大学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绣)传承基地副主任,湖北省非遗研究中心(武汉纺织大学)常务副主任,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非遗、文化政策研究,兼职:湖北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财政厅、教育厅资产、实验室管理专家组成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
我国是一个纺织大国,数千年前纺织技术几乎和农耕技术同时被我们的祖先发明并流传开,用于纺织的桑树和黍粟麦粱等,都是我们祖先非常看重的农作物。《中国古代纺织文化研究》是专门研究zhong国纺织业历史的严肃性书籍。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用两个立足点支撑起全书的整个框架,这两个立足点分别是:
1.通过古代不同的文字为切入点,导出纺织初始发展;
2.通过纺织行业的各类文物(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其中也尤其是文字),再探讨纺织业的后继发展。全书的15章分为四个板块来陈述,这四个板块的关键词分别是古代字词、古代典籍、古代图像和纺织品中的文字,每一部分都与文化文字相关联,从而使整本书在充满学术气息的同时,还弥漫着充沛的文化艺术氛围。这种增加书籍存世价值的方式真正使用起来非常困难,它对作者的跨界研究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地方在于,在嵌入文化文字内核的同时,不能忽视——哪怕一点点学术研究本身的严谨性。因为纺织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性,所以自古就流传下很多文字和图画,在为这本书作者们提供翔实资料的时,也对作者们提出了“去伪存真”的要求。书在引用《农书》和《农政全书》的脚踏棉纺车时,就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其中的错误。这让后世研究课题的真正价值体现了出来:不遗忘历史,尊重古人成就,但不完全迷信先辈,为后来人著述更为准确的历史。2. 穿越时空的纤维之舞:从蚕丝到织机的奇迹!
在浩瀚的中国古代文化中,纺织品及其制作技艺如同璀璨的星辰,其辉煌与魅力照亮了历史的深渊。蕞近,我有幸阅读了《中国古代纺织文化研究》一书,这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领我们探索了中国古代纺织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这本书的内容丰富,从“古代字词中的纺织篇”到“古代典籍中的纺织篇”,再到“古代图像信息中的纺织技术篇”,蕞后是“纺织品中的文字篇”,四个部分十五个章节,如同一幅层次丰富、细节精美的画卷,将中国古代纺织的全貌呈现在我们面前。我蕞为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代成语中的纺织考”这一章节。成语,作为汉语的独特魅力所在,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文化的载体。书中通过解读成语,如“作茧自缚”、“满腹经纶”、“门可罗雀”等,带我们领略到了纺织文化的深厚内涵。例如,“作茧自缚”并非赞美奉献精神,而是形象地描绘了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但蚕作茧并非自缚,而是保护自己免受外敌侵害。同样,“满腹经纶”之“经纶”,原意指的是整理蚕丝用于丝织的技艺,现在则引申为才高八斗、饱学之士。而“门可罗雀”中的“罗”,则是指捕鸟的网,与丝织的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成语的解读,仿佛能让我们听到古代丝织工匠们忙碌的脚步声,感受到他们对技艺的热爱与专注。此外,书中的图像信息也让我深感震撼。通过古代图像、机械动画等元素,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古代纺织技术的巧妙与精湛。例如,书中展示了的各种纺车图,从手摇、脚踏到大纺车,再从双轴织机到大小花楼提花织机等等机械动画图,那复杂的构造、流畅的动作,展现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辉煌成就。《中国古代纺织文化研究》不仅是一本深入研究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带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古代文化的珍贵指南。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纺织的智慧与艺术,体验到了古人的生活哲学与审美情趣。这本书的画面质感、细节描绘、历史深度都让我大为赞叹。无论是字里行间的情感表达,还是图片动画的视觉冲击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以独特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细腻动人的中国古代纺织世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纺织文化的大门。让我们一起跟随这本书的脚步,走进那古老而神秘的丝绸之路,感受那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古代纺织文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