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采购方式  甲带  滤芯  气动隔膜泵  减速机  减速机型号  带式称重给煤机  履带  无级变速机  链式给煤机 

基于有限元模拟的通讯机箱板冲铆工艺与质量研究

   日期:2023-08-15 20:30:5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30    评论:0    

点击上方模具工业,关注我们吧

《模具工业》新的投稿系统正式上线啦!点击(模具工业 (cnki.net))在线办公系统中的作者投稿系统,注册后按提示操作就可投稿,欢迎投稿!

1 冲铆工艺有限元建模

1.1 冲铆几何模型建立

某通讯机箱板中某钣金件的铆接点如图1所示,该铆接点的上板材为镀锌板,下板材为铝板,铆钉材料为钢。根据上、下板及铆钉的参数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设计模具参数。

图1   通讯机箱钣金件铆接点
在冲铆过程中,由于铆钉和板料的受力、变形以及结构都对称,基于Abaqus的建模功能,建立剖面二维轴对称模型后再进行旋转即可得到冲铆模型,如图2所示。图2中h为模具深度,r为凸台底部半径,R为模具零件半径,t为凸台高度,L为铆钉长度。

图2   冲铆几何模型

1.2 材料设置

现主要研究凹模参数对冲铆质量的影响,以凹模参数为变量,其它部件参数不变,其中铆钉长度为6 mm,内径为φ2.68 mm,外径为φ3.90 mm;上板长度和宽度均为20 mm,厚度2 mm;下板长度和宽度均为20 mm,厚度为1.3 mm。
冲铆过程中由于凸模、压边圈和凹模不产生变形,三者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在有限元建模时可以将其设置为刚体。变形过程中板件和铆钉为弹塑性变形,因此采用JC模型,模型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ABnm为材料物理特性常数。铆钉采用钢(H6),上板采用镀锌钢板(DP780),下板采用铝(AL6061),材料参数如表2所示。

表1   模型参数设置

表2   材料参数

1.3 接触和边界条件设置

实际冲铆过程中各部件之间都有接触,刚开始时凸模向下移动接触铆钉,铆钉顶端截面和凸模接触,然后带动铆钉向下移动,同时由于压边圈的存在,在凸模和铆钉向下移动过程中上板和下板被压紧。铆钉继续向下移动刺穿上板后嵌入下板,最后形成自锁结构。
冲铆时凸模向下(即Y轴方向)移动,凹模固定不动,因此在对凸模、压边圈和凹模进行参数设置时,凸模约束Y轴移动以外所有自由度,凹模约束所有自由度。设置凸模、压边圈和凹模为刚体,给凸模赋予1个向下的位移,具体数值可设置为铆钉的长度,即6 mm。

1.4 网格划分

在冲铆过程中,凸模、凹模和压边圈均为刚体,不需要精细的网格,可使用0.5 mm网格进行划分。铆钉和上、下板是冲铆过程中变形的主要区域,为保证结果准确,该部分网格应较为精细,其中铆钉使用0.12 mm网格划分;上板分为3个区域划分网格,与铆钉接触的圆形区域为主要变形区,使用0.07 mm网格划分,圆形区域附近的方形区域使用0.1 mm网格划分,其余部分变形较少,使用0.18 mm网格划分;下板使用Abaqus软件中的边布种功能,与上板方形区域接触部分使用0.1 mm网格划分,其余部分使用0.4 mm网格划分。网格划分如图3所示。

图3   网格划分

(a)上板网格划分 (b)下板网格划分 (c)总体网格划分

2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2.1 试验方案

铆接接头截面质量通常用4个参数衡量,分别为底切量Z、底部厚度D、钉头高度H和剩余厚度S,如图4所示。

图4   冲铆截面几何形状评价参数
根据生产经验,选取凹模半径、凸台底部半径、凸台高度、凹模深度4个参数作为影响因子,每个因子选用3个参数设计正交试验方案,如表3所示。然后根据试验方案开展9组铆接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冲铆成形后铆接接头截面质量。

表3   变量参数试验水平表 ( mm )

2.2 试验结果

冲铆成形后截面几何形状如图5所示,测量正交试验每组底切量Z、底部厚度D、钉头高度H和剩余厚度S,结果如表4所示。

图5   冲铆成形后截面几何形状

表4   正交试验结果 ( mm )

3 铆模参数对接头截面成形质量影响分析

3.1 底切量结果分析

根据试验得到的数据,绘制对应的极差分析表(见表5)和主效应图(见图6),从表5可以看出,凹模半径R的极差K最大,凸台高度t极差K最小,即凹模半径R对底切量的改变最灵敏,凸台高度t对底切量反应最弱。

表5   截面底切量极差分析

图6   底切量主效应图
综合表5和图6可知,凹模半径对底切量变化反应最灵敏,且呈现递减趋势,因此可以通过减小模具零件半径进行优化;凸台底部半径和凹模深度优化时可以在水平区间内取平均值;凸台高度极差影响最小,可以不做考虑。

3.2 底部厚度结果分析

根据试验得到的数据,绘制对应的极差分析表(见表6)和主效应图(见图7),从表6可以看出,凹模半径R的极差K最大,凹模深度h和凸台底部半径r的极差K较小,即凹模半径R对底部厚度的改变最灵敏,凹模深度h和凸台底部半径r对底部厚度反应较弱。

表6   截面底部厚度极差分析

图7   底部厚度主效应图
综合表6和图7可知,凹模半径对底部厚度变化反应最灵敏,且呈现递增趋势,因此可以通过增大凹模半径进行优化。结合变形过程分析,凹模半径越大,板件受模具底部的压力越小,造成底部厚度增加;而当凸台高度和凹模深度增加时,板材受力变大,底部厚度减小;凸台底部半径可取参数平均值进行优化。

3.3 钉头高度结果分析

根据试验得到的数据,绘制对应的极差分析表(见表7)和主效应图(见图8),从表7可以看出,所有因素的极差K都接近于零。综合表7和图8可知,各个因素对钉头高度影响可忽略不计,因此优化时可以不考虑凹模参数对钉头高度的影响。

表7   截面钉头高度极差分析

图8   钉头高度主效应图

3.4 剩余厚度结果分析

根据试验得到的数据,绘制对应的极差分析表(见表8)和主效应图(见图9),从表8可以看出,凹模半径R和凸台底部半径r的极差K最大,模具深度h和凸台高度t极差较小,即凹模半径R和凸台底部半径r对剩余厚度改变最灵敏,凹模深度h和凸台高度t对剩余厚度反应最弱。

表8   截面剩余厚度极差分析

图9   剩余厚度主效应图
综合表8和图9可知,剩余厚度随凸台底部半径r增加呈现先增后减趋势,随凹模半径R呈现先减后增。结合仿真可知,当凸台底部半径r较大时,铆钉腿部和模具之间的挤压力变大,使下板压力增加,厚度减小;当凹模半径R较大时,铆钉腿部弯曲程度变大,使下板压力减小,厚度增加;凹模深度h和凸台高度t变化趋势近似,两者增加时,板材受力变大,剩余厚度减小。
根据上述结论生产的零件实物如图10所示。

图10   通讯机箱某钣金部件
原文作者:杨家栋黄珍媛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模具工业》杂志不接受任何代理方式投稿,敬请作者访问网站投稿https://mjgy.cbpt.cnki.net/
订阅杂志请加发行部QQ2762515535或致电0773-5861906垂询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8326号-18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