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采购方式  甲带  滤芯  气动隔膜泵  减速机  减速机型号  履带  带式称重给煤机  无级变速机  链式给煤机 

“姓温有据”·产业社区系列展播④|温江区多路并进推动现代化产业社区示范建设

   日期:2023-08-14 19:46:5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12    评论:0    





7月8日,区委十五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温江区委关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强调要围绕产业画像“姓温”,以资源为导向精准定位,围绕产业选择“有据”科学布局,坚持创新为要、实体为重,以“3+6”现代化产业体系筑强温江高质量发展根基。

温江区委社治委坚持党建引领,理顺产业社区发展治理体制机制,围绕党建引领、创新创业、场景营造、配套服务、社企共建等重点持续稳步推进产业社区建设,逐步构建“人城产”融合发展格局,为加快构建“姓温有据”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社治力量。




温江区万春镇幸福村幅员面积5.64平方公里,共划分2个一般网格、12个微网格,村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党员共计160人,辖12个村民小组、945户4013人。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幸福村坚持以党建为核心引领,以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为工作主线,积极探索实践“四自两化”模式,助推现代化产业社区高质量发展,先后获评“中国农业公园”“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和全省首批“四好村”,“幸福田园”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以党建引领为保障
巩固发展方向

幸福村探索构建“一核引领、合作共建”机制,以党组织为中心,监督指导村委会、花木营销专业合作社、运营公司等规范化运行。结合产业布局和人员特点,打破村组界限,优化调整各支部党员结构。成立以村、组党员为主体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员干部次序动员机制”,党员化身美丽新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宣传员”,到群众中宣政策、讲路子,听民心、解民忧。

同时,坚持引育并举,加大本土人才培养,推进村民职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全村20余人取得国家职业经理人资格,4人取得了园林园艺师资格,大力招引集体经济发展亟需的专业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截至目前,已聘请28位各类专业人才助力集体经济发展。

以“四自两化”协商共治为基础
推动充分自治

为有效破解群众主体参与难题,创新主体参与模式,党组织坚持“群众自发提出、自愿参与、自主实施”的原则,带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形成“景区+社区”融合治理新村共识。

在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幸福村以市场化视角、专业化水平进行园区管理营运。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农户入股实现主体市场化,招引社会资本发展产业实现资本市场化,委托国有公司对安置区规划、代理建设,实现建设市场化,与社会投资者合作,建设田园农家客栈等休闲乡村旅游项目,实现产品市场化。实行专业化管理,建立“集体经济组织+国有公司+社会企业”项目招引建设机制,引导村民自发组建公司,与国有公司合作,组建投资公司;与社会企业合作,组建运营公司,实现“野路子”向“正规军”转变。

以“农业+”融合发展为抓手
完善产业链条

幸福村不断激发音创活力,以《在希望的田野上》创作源泉地音乐文化根脉,与知名音乐人、专业机构、艺术团体深入合作,打造集音创教育、艺术绘画、创意舞学等为一体的特色音乐文化艺术创作实践基地,连续举办“幸福音乐季”“田园民歌节”等主题音乐文化节,树立三大音乐文化品牌,构建“一心三区多点”空间布局,用音乐探路。

搭建消费场景,结合农家传统“九斗碗”文化,以“春台会”为展示平台,以农结商,拓宽文旅消费;融合发展产业,以艺术促进高端静谧主题乡村民宿酒店等重大项目招引落地,盘活区域生态林盘资源群,拓宽消费影响力;建设“网红打卡地”——绿皮火车进田园,“蓉欧花艺园”带领幸福品牌走出国际范。

以农村资源盘活利用为支撑
提升发展能级

依托本土特色优势,深度整合生态自然资源,实施干支斗渠生态化改造,对627亩林盘进行花木生态化、景观化打造,田坎变游道,实现可进入性、可观赏性、可消费性。利用川派盆景、紫薇编艺等优势产业带动其他自然资源融合发展。合理利用存量楼宇资源,现有100户农户实现农房变客房、农房变商铺近40户,转化率达到40%,每户客房增加收入近1万元,商铺增加收入近1.5万元。

通过挖掘古蜀川西林盘文化、都江堰精华灌区水文化等文化“富矿”,依托现有38个林盘院落、5家川西林盘民宿为承载,打造13处“一簇林一处景”点位,增强游客驻足观赏的吸引力,积极挖掘廖化墓等历史文化资源。

·




温江区寿安镇天星村幅员面积5.75平方公里,共划分3个一般网格,25个微网格,村党委下设7个党支部,21个党小组,党员164名,辖19个村民小组、1729户4340人。

近年来,天星村坚持党建引领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规模发展,以建设植物编艺第一村为目标,通过“建强一个核心、转变一个思路、搭建一个平台、闯出一条路子”的工作机制,实现支部围绕产业转、党员创业示范带、群众致富跟着干,先后被评为首批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成都市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编艺技艺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艺公园被评为四川省第二批农业主题公园。

突出产业优势
聚焦规划布局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天星村立足一三产融合,坚持旅游业与农业同步规划、联动开发,丰富编艺公园内涵,实施复兴、团结桥、天星12000亩的四村连片规划和产业提档升级规划。按照景区化标准,对编艺园区内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进行再提升,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推进花木全产业链建设,建成编艺公园核心区3.5公里旅游环线,串联编艺博览园、大师小院等重点项目,形成“一村一品、一路一景、一院一韵”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引导11名老干部、编艺能手出任村组干部,回引2名复转军人、私营业主进入“两委”班子,开展编艺技能人才培训,培育446名编艺匠人,其中全国仅有的2名国家级大师均在天星村,现有高中级花木技工证424人,职业经理人12人。每年举办各类花木会展、论坛活动达5次以上,引导匠人联盟制定编艺标准。

突出区位优势
用好现有资源禀赋

为用好存量,天星村鼓励农民利用闲置院落自建或联建 “大师小院”“文艺别院”“文创工作室”“艺术家村落”等植物编艺总部经济,推进园子变景点、民房变民宿。目前,5个“大师小院”已建成投运。盘活增量,积极推进“土地流转”,通过宅基地有偿退出,成功引入紫陌林、一亩原乡等7个民宿项目,通过土地出租引入2家环保企业实现花木残枝的处置和再利用,破解禁烧难题。

用好“天星村健身协会”“天星村院落互助协会”等10余个自组织,积极开展惠民惠农政策、文化等宣传活动,多次开展中医理疗、手工培训、淘宝网络主播培训等便民利民服务,成功举办首届乡村民谣音乐节……村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渐丰富。

突出内外联动
创新利益链接机制

天星村目前已成立1个合作运营公司,2个专业合作社,在编艺花木合作社建立党支部,积极探索实践“社会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土地流转利益联结机制、“运营商运营红利+农户政策收益+项目务工收益”的“大师小院”自建利益联结机制、“前店众筹,后厂多赢”的众筹编艺博览园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植物编艺公园每年旅游高峰期日均接待人数1000人以上。

花木编艺产品搭乘中欧班列,远销欧美等20多个国家,累计销售3800余万元,合作社成员人均分红1200元,受到国家发改委高度肯定并全国推广。

为推动花木精品融入一带一路,天星村与外贸公司建立发展联合体,抢占市场话语权,实现花木销售收入突破8000万。推动村集体资产达2000万元,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收入31万余元,入围2022年度四川省集体经济扶持村。


·END·

编辑丨杨   莹
责编丨张学雷
审核丨吴家全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8326号-18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