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企业管治
对企业管治最重要的定义之一是:”the system by which a company is directed and controlled.” (Sir Adrian Cadbury, UK, 1992)。此后的定义多数由此衍生。
到2004年,OECD对企业管治重新进行了定义,在继续关注各方关系以及公司目标制定、表现评估的基础上,对“良好的企业管治”做出了要求:为董事会和管理层提供恰当激励,使其以公司和股东利益为目标,并提供有效的监测手段。良好的企业管治为市场经济提供必要的信心,从而降低资金成本,并鼓励公司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并帮助实现增长。
到2015年,OECD进一步对企业管治的定义进行了更新,增加了对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service providers等外部人士提供良好激励以实现公司目标的要求,并更加强调了提升投资者信心、资本分配等目标。
2 企业管治的范畴(Scope)
企业管治是领导和控制公司的系统。
一方面,董事会领导公司,并被要求fulfil their fiduciary duties and duty of skill, care and diligence;
另一方面,由于董事本身无法确保其自身的诚信和水准,因此外部也需要提供架构、流程,以帮助公司和董事会更好地做出决策。因此,企业管治包括内、外两个方面:
3 企业管治的内因
董事应当为公司设定整体方向;
董事会应当有效,并且每位董事都知晓自身义务;
董事会应当具备管理系统、风险管理、内控、信息系统等管治架构;
董事应当对风险管理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分析风险,并对风险监测政策和战略进行评估;
董事应当通过内控系统和恰当的管理职能授权,对业务进行控制。
4企业管治的外因
除了内部因素外,企业管治还取决于外部因素,包括但不仅限于:
– 上市规则和其它有关法律;
– 良好的企业管治实践,包括对企业管治守则、企业管治报告和其它守则的落实;
– 法律和规例对道德要求的强调;
– 法律和规例对价值、社会责任、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有关实施;
– 对董事、高管、主要股东权益披露的法规要求;
– 内幕消息披露要求;以及
– 内幕交易的有关法律等。
5 企业管治的主要目的
企业管治的主要目的是:对董事和经理(在企业管治角度)管理公司的表现,设定原则和标准,以便股东、利益相关方、监管、投资者、市场其他玩家能够进行监测和比较。良好的企业管治,应当帮助提升公司表现和责任心,并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
6 企业管治的原则
企业管治有四大原则:
– fairness 公平 – equal treatment of shareholders;
– accountability 责任心 – those who make decisions must be held accountable for the decision;
– responsibility 负责 – the board must accept full responsibility and authority that it receives;
– transparency 透明 – willingness to provide information。
这四大原则决定了企业管治的主体(董事和经理)不能够简单地将“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而要在决策过程当中做到以上四大原则(例如,向更广泛的社区负责)。监管机构也通过Corporate Governance Code等材料,对董事和经理的个人道德品质等做出了要求。
7关于透明度和披露
透明可以帮助市场更加有效,提醒董事会以due care and diligence行事,并且帮助股东更好地检视公司事务,最终帮助公司吸引资本,维持资本市场信心。
8 对企业管治的不同视角
对于企业管治要达成目标,有以下三种不同视角:
股东视角:股东视角认为董事会应当以股东利益为重(“最大化股东价值”),这一视角被多数发达经济体公司法所认同。这一视角对应的是代理理论或交易成本理论,也是一般被接受的视角。
利益相关方视角:这一视角对应的是利益相关方理论,认为企业管治的目标不仅仅是股东的目标,还有其他方的权益。批评者认为这会导致糟糕的决策并降低利润。
“开明股东视角”(Enlightened shareholder perspective):认为董事应当在利益相关方理论和代理理论之间,以一种开明包容的方式达成妥协,即:用长期的眼光看待公司,有意识地维护与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平衡与良好关系。董事应当考虑利益相关方利益,但不对其负责。在保护利益相关方利益时,长期股东价值也会被创造。这一概念在英国的立法实践中已被引入(Companies Act 2006 s172)。批评者认为,这不一定满足机构投资者的期望(部分大额短线持股)。
9 良好企业管治的七大主要机制
董事会:由股东选举,并有明确的管理角色和责任
管理层薪酬机制:将经理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绑定
股东激进主义:对股东权利的保护,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作用
财报和审计
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立法和监管:例如《上市规则》
道德和企业社会责任
10 企业管治的重要性
企业管治重要的原因主要有(即:企业管治的作用):
消除误导和虚假财报风险,防止公司被内部人(self-seeking CEs or chairmen)把控,帮助提振资本市场信心,维持股价(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其与股价的联系);
良好的管治、领导力和管理常常共存,意味着良好的企业管治意味着公司更有可能获得商业成功(然而,公司并不一定把企业管治放在重要的位置);
避免糟糕的企业管治导致的问题:资源分配不优、管理层贪污道街、外部股东和债权人侵占等,导致财务压力和破产;
通过建立好名声、避免丑闻、增强公司表现、盈利、股价和股票流动性,减少投资者风险,帮助股东取得长期成功(然而,现有的外部规定或最佳实践指引过分繁琐,带来过大压力,并带来competitive disadvantage);
鼓励投资者长期持股(而非短期交易),反过来公司通过吸引长期投资者从中得益(允许战略更长远,潜在更高的估值?);
帮助吸引国际投资者,尤其是关注良好企业管治声誉市场/公司的国际投资者。
公司制度决定了所有权和控制权总是分离的,因此企业管治总是有其必要性。但是,企业管治机制不应当过分影响管理层的行为和决策,并应当注意在成本和回报之间取得平衡。
11其他主体的企业管治
(1) 国际公司
国际公司的董事会需要有独立的全球视野,并至少对部分国家有深入的了解。国际公司在所受规例方面也会更为复杂。
(2) 集团公司
集团的控权公司(holding company)定义是,应当控制其下属公司的:1) 董事会组成;2) 过半投票权;或3) 过半股本。对于集团公司,一般有两种管理模式:
子公司自治:子公司根据整体集团政策和资源调配进行自治,受集团持股控制,集团董事会决定子公司董事会组成,但子公司董事会有自身的决策权力;
集团管治:决策由控权公司沿着业务条线下发,而非子公司的法律架构下发,子公司经理向业务条线汇报,而非子公司董事会,子公司董事会从集团抽调;子公司的主要目的在于:便于签署协议、税务筹划、通过有限责任规避风险等。
(3) 公众部门
对于公众部门,其不向股东负责,而是以提升公众利益、实现既定公众目标为己任。因此,公众部门的企业管治目标与公司有所不同。公众部门的企业管治应当力图使有关部门对其资金和资产使用负责,并帮助实现其公众目标。对于公众部门,其诚信和透明的要求会更高。可参照英国公共生活标准委员会(“诺兰委员会”,Nolan Committee on Standards in Public Life)的七条准则:无私、诚信(integrity)、客观、负责、开放、诚实(honesty,指对私人利益和利益冲突的披露)和领导力。
(4) 国有股东
当国家/地区是一家公司的大股东,就会产生另一矛盾:大股东代表的更宽泛的社会责任,与小股东利益的冲突。公众公司的非国有股东应当了解政府利益所在,以及政府利益将如何影响董事会决策,从而影响其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