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00年到2020年房地产的长周期上行阶段,大家几乎都不相信房价还会xd。朱宁教授写的那本《刚性泡沫》非常畅销,当然他当时是看空房地产的。我在2017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有一个发言,认为我国房地产将在2020年前后见顶。当时这个判断引起很大争议,因为人性往往受制于“思维定势”,也就是惯性。房价涨的时间长了,就以为一直能涨下去,反之亦然。
两三年前房价xd初期,不少分析师认为只要销售面积到10亿或者9亿平米就见底了。我当时就提出这个逻辑本身就有问题,相当于你只通过观察股票交易量来判断是否见底,而不是看估值是否合理来判断。我不喜欢用房价收入比来判断估值水平是否合理,因为很多城市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可信度存疑。用租售比(相当于市盈率的倒数)更清晰明了。国外核心城市的平均租售比为4.1%,我觉得我国合理的租售比应该是3%左右,与二套房的贷款利率相仿。
目前我国核心城市的平均租售比估计在2%左右,相当于50倍市盈率,上海租售比应该不到2%,恐怕应该提高至3%,即接近30倍市盈率才可能见底。香港的房价虽然高,但租金也高,租售比接近5%,相当于20倍市盈率。我国前10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4.7%,似有加速xd趋势,这是否意味着大家又在形成一致看d思维定势?
由于房地产是一个大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很长,涉及到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等几十个行业,2026年我国经济仍将受到房地产下行的影响,如今年前10月民间投资增速降幅较大,达到-4.5%,即便剔除房地产投资,还是接近于零增长。同时,房地产下行对银行、信托等金融业也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好在我国金融机构绝大部分是国企,有各级政府作信用背书。要在西方国家发生房地产泡沫破灭时,通常会发生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事件。
2026年在政策层面应该防止房价加速xd的风险发生,这就需要对这轮房地产xd的空间和时间有一个充分的认识——2021年以后,我国同时出现了城镇化进程放缓、老龄化进程加速和总人口下降等多重压力。
有人说房地产已经总量过剩了,但中国目前还有三亿左右新市民,大部分都没有购买住房;而且,我国人口的大城市化进程还远未结束,如果三、四、五线城市可能存在总量过剩的话,今后一、二线城市可能还会存在结构性短缺的现象。
不少人认为可以通过发展高科技来替代房地产,进而实现GDP稳增长目标,这就大大低估了房地产对GDP的贡献和对就业的贡献。2026年,房地产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拖累依然存在,而制造业投资增速已经出现了回落趋势
两三年前房价xd初期,不少分析师认为只要销售面积到10亿或者9亿平米就见底了。我当时就提出这个逻辑本身就有问题,相当于你只通过观察股票交易量来判断是否见底,而不是看估值是否合理来判断。我不喜欢用房价收入比来判断估值水平是否合理,因为很多城市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可信度存疑。用租售比(相当于市盈率的倒数)更清晰明了。国外核心城市的平均租售比为4.1%,我觉得我国合理的租售比应该是3%左右,与二套房的贷款利率相仿。
目前我国核心城市的平均租售比估计在2%左右,相当于50倍市盈率,上海租售比应该不到2%,恐怕应该提高至3%,即接近30倍市盈率才可能见底。香港的房价虽然高,但租金也高,租售比接近5%,相当于20倍市盈率。我国前10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4.7%,似有加速xd趋势,这是否意味着大家又在形成一致看d思维定势?
由于房地产是一个大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很长,涉及到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等几十个行业,2026年我国经济仍将受到房地产下行的影响,如今年前10月民间投资增速降幅较大,达到-4.5%,即便剔除房地产投资,还是接近于零增长。同时,房地产下行对银行、信托等金融业也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好在我国金融机构绝大部分是国企,有各级政府作信用背书。要在西方国家发生房地产泡沫破灭时,通常会发生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事件。
2026年在政策层面应该防止房价加速xd的风险发生,这就需要对这轮房地产xd的空间和时间有一个充分的认识——2021年以后,我国同时出现了城镇化进程放缓、老龄化进程加速和总人口下降等多重压力。
有人说房地产已经总量过剩了,但中国目前还有三亿左右新市民,大部分都没有购买住房;而且,我国人口的大城市化进程还远未结束,如果三、四、五线城市可能存在总量过剩的话,今后一、二线城市可能还会存在结构性短缺的现象。
不少人认为可以通过发展高科技来替代房地产,进而实现GDP稳增长目标,这就大大低估了房地产对GDP的贡献和对就业的贡献。2026年,房地产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拖累依然存在,而制造业投资增速已经出现了回落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