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0日晚间,碧桂园正式发布公告称,预计公司今年上半年净亏损金额为500亿元左右,主要原因在于行业销售下行,房地产业务结转毛利率下降,外汇波动导致预期净汇兑损失以及物业项目的减值增加。另外,整个行业也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多种不利因素的叠加致使公司在项目端的销售和金融市场的融资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公告中还指出,虽然公司上上下下都在全力以赴自救,但市场整体表现目前还没有回暖,整个行业的绝对规模持续下降,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端信心的恢复还需要一些时日,集团整体经营压力有增无减,账面上可动用的资金持续减少,因此出现了阶段性的流动压力。
从这个公告可以看出,碧桂园确确实实遇到大难题了,试想一下,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又有谁会在他人面前承认自己快不行了呢,大家一定是能装一天是一天,而眼下的碧桂园索性直接跟大众摊牌了。
碧桂园怎么就走到今天了?中国的地产业怎么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如果说市场上只有恒大一家地产公司债台高筑那也就算了,可现实却是整个行业似乎一夜之间全垮了,不仅仅是恒大和碧桂园,那些平时我们耳熟能详的地产公司几乎都快资不抵债了。那么谁该对此负责呢?是谁对不起中国的地产业呢?
老百姓肯定不背这个锅,这些年有无数的小家庭前赴后继地加入了地产这个大家庭,哪怕砸锅卖铁并透支未来三十年的家庭收入也在所不惜,老百姓付出了这么多,按道理各家地产公司应该挣得盆满钵满才对,为什么现在却相继出现了流动性压力呢?地产公司每年的销售额都去哪儿了?
要解开这些谜题咱们还是得先从负债驱动说起,什么叫负债驱动?简而言之就是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不管你有钱没钱,当你要做某件事需要投资的时候都不要拿自己的钱出来,首先想想能不能从别人手上搞到钱,哪怕为此你要付上一定的利息也没关系,只要最终你能盈利就行。听明白了吧?没钱或是不想花钱都不要紧,要想赚钱,咱得先欠钱,靠这笔负债来驱动某件事,那这笔钱到底该由谁出呢?一般而言都是银行等各大金融机构扮演了这个角色,事情办成之后再连本带利还给银行,剩下的就都是自己的净利润了。
这种玩法好吗?当然好,可问题是这种玩法会让人上瘾,就像毒品一样,一旦沾上了就很难切割。次数越少风险就越小,可偏偏这些地产公司就喜欢循环操作,拿这边的土地抵押给银行借贷,借出来的钱再去买另外一块地,另外一块地再拿去抵押借贷买另外一块地,这个游戏就这样一直在循环操作着。说到底,不管是手头上的钱还是各种资产,从头到尾就没闲下来过,一直在往外撒,撒着撒着你的规模确实越来越大,年销售额一年比一年高,再加上地价也是一直上涨,你的总资产自然而然也是持续升高,这个时候负债在你眼里也就不算什么了,毕竟我的资产摆在那里,毕竟我的年销售额年年递增,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
如果说地价一直处在上涨之中,购房人群一直源源不断,那这个游戏或许真的能一直玩下去,可惜没有如果。开发商终究还是倒下了,那最终谁才是这个游戏的最大赢家呢?在我看来,银行以及政府里的公职人员是少数的赢家之一,有些人可能会说是政府,表面看起来政府确实也赚了很多,毕竟每年的土地交易摆在那里。但就算如此,很多地方政府财政上还是入不敷出,因为除了需要养活一大帮公职人员外,地方政府还承载着当地经济发展的重任,每年大大小小的对外投资数不胜数,没有这些投资,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最终落在政府口袋里的钱也就没有多少了,反而是那些体制内的人一边干着舒服的工作一边拿着高薪,他们才是这个游戏中最隐形的赢家。至于银行就不用多说了,全中国最赚钱的企业,大家都看得到。
归根到底这么些年整个地产业还是走得太快太急了,别的行业三五十年才能赚到的钱被他们三五年就赚到了,可他们却没有好好珍惜这笔钱,没能做到好好利用,反而一点点的将其败光。如果当初大家都没有大规模投资,地价也没有这般快速上涨,这几年或许会少赚很多钱,但是一定会比现在更安全更健康。这个结局也说明了任何事都需要循序渐进,切不可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呀!
那么地产未来的路又在哪里呢?碧桂园以及恒大等企业还有救吗?我的判断是市场会经历一波大洗牌,虽说整个需求端未来会逐年减少,但不代表完全没有市场需求了,一些债台高筑的企业可能会就此消失,一些稳健发展的企业有机会扩大市场份额,总的来说就是市场上的玩家数量会由原先的一百家减少至五十家甚至更少。至于碧桂园能否活下来那就要看它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