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 低预算刺激消费](https://img.bim99.cn/ssd/ssd4/56/2025-11-21/56_a54a958fe1101688c112166333832a3e.webp)
![[Fintech] 低预算刺激消费](https://img.bim99.cn/ssd/ssd4/56/2025-11-21/56_2065c13fff94856855d9d1746d3bea59.webp)
![[Fintech] 低预算刺激消费](https://img.bim99.cn/ssd/ssd4/56/2025-11-21/56_50309af4952c88ad8630969f8d600a21.webp)
![[Fintech] 低预算刺激消费](https://img.bim99.cn/ssd/ssd4/56/2025-11-21/56_051faec39bfe5401bf622ee198a035c3.webp)
![[Fintech] 低预算刺激消费](https://img.bim99.cn/ssd/ssd4/56/2025-11-21/56_2e1d239aa85e4f645bedf2c760e37916.webp)
![[Fintech] 低预算刺激消费](https://img.bim99.cn/ssd/ssd4/56/2025-11-21/56_ac18bd7a85458e5ee6300d21de8afe66.webp)
![[Fintech] 低预算刺激消费](https://img.bim99.cn/ssd/ssd4/56/2025-11-21/56_b781baa5da08c60ad0a720c6c7bdd8de.webp)
![[Fintech] 低预算刺激消费](https://img.bim99.cn/ssd/ssd4/56/2025-11-21/56_41ecfb98b17f9a14669e6eb9da5b274c.webp)
![[Fintech] 低预算刺激消费](https://img.bim99.cn/ssd/ssd4/56/2025-11-21/56_120ac12675ccc3f9d87c2fca1065afee.webp)
![[Fintech] 低预算刺激消费](https://img.bim99.cn/ssd/ssd4/56/2025-11-21/56_a1d38e280ba96f68c1d952f210ee1e9b.webp)
![[Fintech] 低预算刺激消费](https://img.bim99.cn/ssd/ssd4/56/2025-11-21/56_18a19a9d8f993909038802ae0b8c514c.webp)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如何在有限的预算下有效刺激消费,是全球政策制定者共同面临的难题。面对这一挑战,中国多地政府发放了数字消费券。本文深入研究了这一大规模政策实验的微观影响。
该研究聚焦于杭州市发放的“低面值、短周期”数字消费券。研究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数据和实证策略。文章利用了蚂蚁集团提供的、包含100多万名匿名个体详细交易记录的独特面板数据。在方法上,研究采用双重差分(DID)模型。为了克服“自选择”偏误(即更愿意消费的人更可能去领取消费券),作者创新性地将那些试图领取但因数量限制而未成功的用户设为控制组,并辅以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从而精准地识别了消费券的净效应。
研究得出了几个核心结论。首先,数字消费券在刺激消费方面成效显著。数据显示,政府每投入1元人民币的补贴,可带动3.4至5.8元的额外消费支出。其次,这种消费增长主要集中在线下渠道,特别是餐饮和食品等日常消费类别,这对在疫情中受创严重的小微经营者极为有利。第三,研究检验了动态效应,发现当期的消费增长并未挤出未来的消费(即不具“跨期替代”效应),并且这种刺激效果在多轮发放中均能持续。
该论文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揭示了传统经济学模型(如生命周期假说或流动性约束)难以解释的高乘数效应,并创新性地从行为经济学视角提供了有力的解释。作者指出,核心机制源于“心理账户”和“损失厌恶”。一方面,消费者倾向于将消费券视为日常预算之外的独立“心理账户”;对于这种“非预期”的意外之财,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另一方面,消费券“过期作废”的短周期特性 触发了消费者的“损失厌恶”(use it or lose it)心理,加上消费券供给有限带来的“稀缺效应”,共同促使消费者额外支付了数倍于补贴的金额。
Reference:Liu, Qiao, Qiaowei Shen, Zhenghua Li, and Shu Chen. \"Stimulating consumption at low budget: evidence from a large-scale policy experiment amid the COVID-19 pandemic.\" Management Science 67, no. 12 (2021): 7291-7307.
整理人:人民大学智慧治理学院硕士生 卢喜洋
该研究聚焦于杭州市发放的“低面值、短周期”数字消费券。研究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数据和实证策略。文章利用了蚂蚁集团提供的、包含100多万名匿名个体详细交易记录的独特面板数据。在方法上,研究采用双重差分(DID)模型。为了克服“自选择”偏误(即更愿意消费的人更可能去领取消费券),作者创新性地将那些试图领取但因数量限制而未成功的用户设为控制组,并辅以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从而精准地识别了消费券的净效应。
研究得出了几个核心结论。首先,数字消费券在刺激消费方面成效显著。数据显示,政府每投入1元人民币的补贴,可带动3.4至5.8元的额外消费支出。其次,这种消费增长主要集中在线下渠道,特别是餐饮和食品等日常消费类别,这对在疫情中受创严重的小微经营者极为有利。第三,研究检验了动态效应,发现当期的消费增长并未挤出未来的消费(即不具“跨期替代”效应),并且这种刺激效果在多轮发放中均能持续。
该论文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揭示了传统经济学模型(如生命周期假说或流动性约束)难以解释的高乘数效应,并创新性地从行为经济学视角提供了有力的解释。作者指出,核心机制源于“心理账户”和“损失厌恶”。一方面,消费者倾向于将消费券视为日常预算之外的独立“心理账户”;对于这种“非预期”的意外之财,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另一方面,消费券“过期作废”的短周期特性 触发了消费者的“损失厌恶”(use it or lose it)心理,加上消费券供给有限带来的“稀缺效应”,共同促使消费者额外支付了数倍于补贴的金额。
Reference:Liu, Qiao, Qiaowei Shen, Zhenghua Li, and Shu Chen. \"Stimulating consumption at low budget: evidence from a large-scale policy experiment amid the COVID-19 pandemic.\" Management Science 67, no. 12 (2021): 7291-7307.
整理人:人民大学智慧治理学院硕士生 卢喜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