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带通过 温度、降水、生物活动 的组合,像“配方”一样控制风化类型与强度。
1️⃣ 赤道—热带湿润带(高温+高降水+强生物)
主打风化:生物化学风化 > 水解+氧化
机制:
全年 25–30 ℃,水解速率比温带快 3–5 倍;
丰沛雨水带来 CO₂ 形成碳酸,长石→高岭土深度蚀变;
茂密森林提供大量有机酸,Fe、Al 氧化物富集,最终可形成红土型铝土矿。
结果:百米级厚风化壳,岩石“化成泥”,硅被淋失、铁铝残留。
2️⃣ 热带干湿季交替带(高温+季节性干湿+中等生物)
主打风化:干湿风化+盐风化+季节性水解
机制:
雨季吸水膨胀,旱季失水收缩,泥岩 10 次循环即可崩解;
蒸发强烈,毛细上升把盐带到地面,形成盐壳或蜂窝石;
雨季短时酸水加速碳酸盐溶蚀,出现塔状岩溶。
结果:斜坡常见“爆米花”状泥岩碎屑,谷地保留坚硬盐壳。
3️⃣ 中纬度温带(温和+降水均匀+四季分明)
主打风化:水解+碳酸化+冻融辅助
机制:
0–10 ℃ 冻融 50–90 次/年,物理裂隙先开启;
雨水含 CO₂ 生成碳酸,石灰岩溶蚀成溶沟、落水洞;
长石部分水解,形成高岭土薄层,保留岩石外形。
结果:岩溶地貌+薄层残积土,风化深度一般 <10 m。
4️⃣ 极地—高山带(低温+少降水+弱生物)
主打风化:冰劈作用 > 物理剥蚀,化学风化极弱
机制:
日温差 20–40 ℃,冻融 100+ 次/年,裂隙水结冰 207 MPa 膨胀压;
化学作用几乎停滞,仅微量氧化使岩石表面泛黄;
生物缺乏,仅有部分亚寒带地被植物。
结果:锋利岩块、多边形构造土,机械碎屑占绝对主导。#地理 #地理笔记 #地理科普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 赤道—热带湿润带(高温+高降水+强生物)
主打风化:生物化学风化 > 水解+氧化
机制:
全年 25–30 ℃,水解速率比温带快 3–5 倍;
丰沛雨水带来 CO₂ 形成碳酸,长石→高岭土深度蚀变;
茂密森林提供大量有机酸,Fe、Al 氧化物富集,最终可形成红土型铝土矿。
结果:百米级厚风化壳,岩石“化成泥”,硅被淋失、铁铝残留。
2️⃣ 热带干湿季交替带(高温+季节性干湿+中等生物)
主打风化:干湿风化+盐风化+季节性水解
机制:
雨季吸水膨胀,旱季失水收缩,泥岩 10 次循环即可崩解;
蒸发强烈,毛细上升把盐带到地面,形成盐壳或蜂窝石;
雨季短时酸水加速碳酸盐溶蚀,出现塔状岩溶。
结果:斜坡常见“爆米花”状泥岩碎屑,谷地保留坚硬盐壳。
3️⃣ 中纬度温带(温和+降水均匀+四季分明)
主打风化:水解+碳酸化+冻融辅助
机制:
0–10 ℃ 冻融 50–90 次/年,物理裂隙先开启;
雨水含 CO₂ 生成碳酸,石灰岩溶蚀成溶沟、落水洞;
长石部分水解,形成高岭土薄层,保留岩石外形。
结果:岩溶地貌+薄层残积土,风化深度一般 <10 m。
4️⃣ 极地—高山带(低温+少降水+弱生物)
主打风化:冰劈作用 > 物理剥蚀,化学风化极弱
机制:
日温差 20–40 ℃,冻融 100+ 次/年,裂隙水结冰 207 MPa 膨胀压;
化学作用几乎停滞,仅微量氧化使岩石表面泛黄;
生物缺乏,仅有部分亚寒带地被植物。
结果:锋利岩块、多边形构造土,机械碎屑占绝对主导。#地理 #地理笔记 #地理科普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