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命的诗性:浪漫主义的话语风暴》
张一兵这本书同样是以情境主义国际成员瓦纳格姆的日常生活的革命为切入点来书写,聚焦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景观社会的浪漫主义革命理论
瓦纳格姆认为当时的日常生活已被等级化权力、消费意识形态和技术中介所殖民,导致人类陷入存活的贫困而非真正的生活
革命的目标是通过视角的颠倒,恢复个人的创造性、自发性和诗意,实现一个基于实现、交流与参与三位一体的新社会(相比系列的前两本来说,兵兵这本书太能写了,有点太多了)
—
▫️痛苦
瓦指出现代的痛苦并非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权力运作的核心工具,痛苦具有深刻的模棱两可性。它既是一种需要消除的邪恶,又被权力结构塑造为一种有用的、甚至具有拯救意义的体验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看似要解决痛苦问题,推崇进步、舒适和理性。然而,它只是用新的迷信和麻醉剂替代了旧的宗教神话。它宣称痛苦是人类本性固有的,或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内在属性,从而将社会苦难的责任巧妙地推卸给受害者个体或抽象的人性、社会,而非其等级化的组织结构
这种情况下人们应该识破有用痛苦的谎言,拒绝各种形式的减压阀和神秘化的团结,转而肯定个体的生活意志,拥抱那种能从根本上威胁等级秩序的第三力量,最终通过日常生活的革命性诗意实践,实现从痛苦王国向快乐王国的跨越
▫️幸福
瓦认为当代福利国家看似与旧时代穷苦大众的存活保障形成历史对应,实则掩盖了更深层的矛盾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将幸福包装为技术进步和消费富足的产物,但这种幸福实则是存活的异化形式,人类在舒适和便利中茁壮成长,却失去了真实生活的活力
似乎我们生产得越多,生活得也就越好,但这只是一种幻象,因为幸福的笑脸已从艺术和文学中消失,转而泛滥于广告和景观中,成为操控大众的工具
在消费专制的统治下,被压迫者和压迫者共同走向消亡,但速度不等。民众已识破福利国家的谎言,增加工资和物质财富无法弥补生活的虚无
幸福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简化为可消费的符号,这种景观化幸福是一种减压机制,用以掩盖权力矛盾
当时的年轻一代拒绝将幸福等同于商品,转而追求日常生活的根本变革。正是这种拒绝体现了幸福概念从神话向实践诗意的转变
—
在那个时代革命的诗性和浪漫主义是交织在一起,诗性提供了革命的技术和形式,而浪漫主义提供了革命的精神和情感内核
不过也只是一个过去的时代了
#西方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瓦纳格姆 #张一兵 #读书 #廊坊
张一兵这本书同样是以情境主义国际成员瓦纳格姆的日常生活的革命为切入点来书写,聚焦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景观社会的浪漫主义革命理论
瓦纳格姆认为当时的日常生活已被等级化权力、消费意识形态和技术中介所殖民,导致人类陷入存活的贫困而非真正的生活
革命的目标是通过视角的颠倒,恢复个人的创造性、自发性和诗意,实现一个基于实现、交流与参与三位一体的新社会(相比系列的前两本来说,兵兵这本书太能写了,有点太多了)
—
▫️痛苦
瓦指出现代的痛苦并非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权力运作的核心工具,痛苦具有深刻的模棱两可性。它既是一种需要消除的邪恶,又被权力结构塑造为一种有用的、甚至具有拯救意义的体验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看似要解决痛苦问题,推崇进步、舒适和理性。然而,它只是用新的迷信和麻醉剂替代了旧的宗教神话。它宣称痛苦是人类本性固有的,或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内在属性,从而将社会苦难的责任巧妙地推卸给受害者个体或抽象的人性、社会,而非其等级化的组织结构
这种情况下人们应该识破有用痛苦的谎言,拒绝各种形式的减压阀和神秘化的团结,转而肯定个体的生活意志,拥抱那种能从根本上威胁等级秩序的第三力量,最终通过日常生活的革命性诗意实践,实现从痛苦王国向快乐王国的跨越
▫️幸福
瓦认为当代福利国家看似与旧时代穷苦大众的存活保障形成历史对应,实则掩盖了更深层的矛盾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将幸福包装为技术进步和消费富足的产物,但这种幸福实则是存活的异化形式,人类在舒适和便利中茁壮成长,却失去了真实生活的活力
似乎我们生产得越多,生活得也就越好,但这只是一种幻象,因为幸福的笑脸已从艺术和文学中消失,转而泛滥于广告和景观中,成为操控大众的工具
在消费专制的统治下,被压迫者和压迫者共同走向消亡,但速度不等。民众已识破福利国家的谎言,增加工资和物质财富无法弥补生活的虚无
幸福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简化为可消费的符号,这种景观化幸福是一种减压机制,用以掩盖权力矛盾
当时的年轻一代拒绝将幸福等同于商品,转而追求日常生活的根本变革。正是这种拒绝体现了幸福概念从神话向实践诗意的转变
—
在那个时代革命的诗性和浪漫主义是交织在一起,诗性提供了革命的技术和形式,而浪漫主义提供了革命的精神和情感内核
不过也只是一个过去的时代了
#西方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瓦纳格姆 #张一兵 #读书 #廊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