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年,稀土市场像拔河。 一边是美国、澳洲拼命挖矿,喊着“去中国化”; 另一边,中国用配额把供给节奏死死攥在手里。
问题来了:未来的定价权,到底会在谁手里?
配额就是“阀门”
2016年,中国稀土开采配额10万吨,如今27万吨。 别看数字在涨,其实这是一个“阀门”—— 放一点,能满足需求;收一点,能稳住价格。 相比海外“想挖就挖”,中国的节奏更像精准控水龙头。
谁是行业老大?
轻稀土看北方稀土,重稀土看中国稀土集团。 一个占轻稀土开采指标70%,一个掌握全国七成中重稀土储量。 行业格局几乎就是一句话:轻稀土归北方,重稀土归中稀。
海外补充,不靠谱
海外矿呢? 2022年,中国稀土进口大涨,但2023年迅速下滑,今年上半年几乎停滞。 说明海外产能并不稳定,真到关键时刻,撬不动中国市场。
出口升级,不止“卖矿”
2025年上半年,中国出口稀土制品的占比已经超过一半。 从“卖资源”到“卖技术”,说明我们不仅挖矿,还能做分离、做永磁,把产业链吃透。
为什么优势在中国?
三点原因:
政策阀门,配额制度稳住价格中枢;
工艺壁垒,分离环节技术难、环保高,别人追不上;
产业链完整,从矿山到新能源车、风电、机器人,中国一条龙闭环。
海外在拼资源,中国在做体系。
投资角度
思路大致三类:
资源龙头:北方稀土、中国稀土,稳健确定性;
高性能永磁:金力永磁、正海磁材、中科三环,技术优势带来弹性;
下游应用:新能源车、风电、人形机器人、eVTOL,需求只会越来越旺。
风险提示
当然,机会大,风险也真切存在:
政策调整 → 配额、出口若突变,价格会波动;
下游需求 → 新能源、风电若不及预期,消费端会承压;
海外替代 → 如果美澳在分离工艺上有突破,中国份额可能被分食。
所以别把稀土看成“稳赚”,节奏和风险要随时盯。
总结+互动
一句话总结:别人还在拼命挖矿,中国已经做成了完整体系。 未来的定价权,更可能在“中国的阀门”,而不是“海外的狂挖”。
那你觉得: ? 稀土未来三年的主导权,会来自海外扩产,还是中国配额? ? 如果二选一,你会押“资源龙头”还是“永磁龙头”?
小声说一句
我平时会整理一些产业链逻辑和投资思路,如果你也对这类话题感兴趣,可以点个关注。 想看更深的研究框架,或者有具体标的想聊,欢迎私信交流~
#A股 #金融 #投资 #资本的力量
问题来了:未来的定价权,到底会在谁手里?
配额就是“阀门”
2016年,中国稀土开采配额10万吨,如今27万吨。 别看数字在涨,其实这是一个“阀门”—— 放一点,能满足需求;收一点,能稳住价格。 相比海外“想挖就挖”,中国的节奏更像精准控水龙头。
谁是行业老大?
轻稀土看北方稀土,重稀土看中国稀土集团。 一个占轻稀土开采指标70%,一个掌握全国七成中重稀土储量。 行业格局几乎就是一句话:轻稀土归北方,重稀土归中稀。
海外补充,不靠谱
海外矿呢? 2022年,中国稀土进口大涨,但2023年迅速下滑,今年上半年几乎停滞。 说明海外产能并不稳定,真到关键时刻,撬不动中国市场。
出口升级,不止“卖矿”
2025年上半年,中国出口稀土制品的占比已经超过一半。 从“卖资源”到“卖技术”,说明我们不仅挖矿,还能做分离、做永磁,把产业链吃透。
为什么优势在中国?
三点原因:
政策阀门,配额制度稳住价格中枢;
工艺壁垒,分离环节技术难、环保高,别人追不上;
产业链完整,从矿山到新能源车、风电、机器人,中国一条龙闭环。
海外在拼资源,中国在做体系。
投资角度
思路大致三类:
资源龙头:北方稀土、中国稀土,稳健确定性;
高性能永磁:金力永磁、正海磁材、中科三环,技术优势带来弹性;
下游应用:新能源车、风电、人形机器人、eVTOL,需求只会越来越旺。
风险提示
当然,机会大,风险也真切存在:
政策调整 → 配额、出口若突变,价格会波动;
下游需求 → 新能源、风电若不及预期,消费端会承压;
海外替代 → 如果美澳在分离工艺上有突破,中国份额可能被分食。
所以别把稀土看成“稳赚”,节奏和风险要随时盯。
总结+互动
一句话总结:别人还在拼命挖矿,中国已经做成了完整体系。 未来的定价权,更可能在“中国的阀门”,而不是“海外的狂挖”。
那你觉得: ? 稀土未来三年的主导权,会来自海外扩产,还是中国配额? ? 如果二选一,你会押“资源龙头”还是“永磁龙头”?
小声说一句
我平时会整理一些产业链逻辑和投资思路,如果你也对这类话题感兴趣,可以点个关注。 想看更深的研究框架,或者有具体标的想聊,欢迎私信交流~
#A股 #金融 #投资 #资本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