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多元需求为逻辑起点,重构产业学院建设目标
产业学院建设涉及学校、企业和行业等多元办学主体,各建设主体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导向、目标群体和属性特征,学校、企业、行业都要协同各建设主体理顺利益关系,协同构建产业学院建设目标,为实现合作共赢目的奠定基础。产业学院建设要以一种更加制度化、体系化和程序化的方式来界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主体地位,规范二者的职责范畴与行为方式,保障双方合理诉求及应享权益。首先,利用资源优势,实现人才反哺。人才培养作为产业学院的基本功能,学校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在人才需求、能工巧匠、实施设备、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反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训条件和社会服务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解决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培养适应社会、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为产业集群提供服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发挥产业学院的“教育属性”。其次,对标企业需求,实现智力驱动。要重视产业学院的“经济属性”,增强“市场思维”,要站在企业视角有效对接企业需求,将其作为企业人才储备的重要方式和利益扩大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指向终身学习,树立生涯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产业学院建设中要树立服务学生“生涯发展”的理念和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技能提升、专业成长和职业晋升的机会,满足个人对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及对美好职业生活的向往。让所有人都拥有精彩的职业生活,最终建成惠及全民的技能型社会及实现共同富裕。
二、以专业群为基本载体,明晰产业学院产业面向
产业学院的价值核心在于围绕产业和产业链布局专业、设置课程、培养人才,并根据产业变化来动态变革自身建设,从而推动学校与产业、区域的良性互动。当前,高职院校正在推进从专业建设到专业群建设,实现服务产业发展的新突破,专业群逐渐成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对产业学院产业面向定位提出新要求。首先,以群建院,顺应产业发展。高职院校要突破以单一专业为依托建设产业学院的模式,利用专业群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优势,与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更好地契合产业形态高度集成化和产业链高度联结性的变化。产业学院要按照“契合产业集群、面向区域产业领域”的专业群建设理念,从专业链整体对接产业链出发,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层次与定位,大力推进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和技术变革与创新要求的专业群建设。其次,优化配置,发挥聚集效应。产业学院建设要以专业群为载体,融合政、校、行、企、园各方优势资源,吸引行业协会加入,共同推动区域内产业资源、教育资源等的优化配置,形成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资源共享的聚集效应。增强产业学院的集聚能力,以“组合拳”的方式加强对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切实提高服务产业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最后,双向赋能,促进协同发展。以专业群为引领的产业学院是在传统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双向赋能。产业学院建设应聚焦产业发展的前沿方向,以产业对高职院校专业群的需求为出发点,建立与实际需求高度匹配的专业群,实现专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三、以育训并举为核心功能,推动产业学院职能发挥
产业学院要落实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推动学历教育与人才培训相互融合。在人才培养之外,产业学院要将社会培训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功能,把共建产业学院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校企协同。首先,树立全产业链培训服务意识,构建面向全产业链的全方位、立体化培训体系。为产业链员工提供终生学习的平台和系统化的专业培训,通过系统、专业和个性的组织学习方案和服务,满足员工入职、上岗、晋职、素质提升等职业生涯发展的终身学习需求,实现产业价值增值。其次,要探索学分银行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建立学习成果积累、认证和转换制度,推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课程学习成果与相关的职业技能学分互认,搭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立交桥”。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人才培养、职业培训的融合,打通职业教育、企业人才培养和个人终身学习的通道。最后,产业学院要逐步拓展培训服务对象和范围,将服务对象范围从在校学生、在职员工扩大到全体社会成员,通过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技术培训、文化传承创新和老年职业教育等培训服务,建立全周期、全覆盖、全过程的人力资源服务。
四、以科教融汇为战略支点,提升产业学院服务能级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进行一体部署,并提出推进科教融汇的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与创新的重视与决心,也指明了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产业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产业学院作为直接面向产业、服务产业的组织形态,要打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壁垒,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链,要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企业技术更新迭代的“中试车间”。首先,要紧紧抓住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两个关键,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或团队,以技术研发、转移为纽带,凝聚产业、学校、社会多元力量,共同开展知识创造、产品开发、技术转移及应用、咨询服务等协同创新活动。围绕产业集群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战略咨询研究,切实帮助行业企业解决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支撑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提升行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满足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需求。其次,通过建立紧密协同、相对稳定、能够激发并促进创新的混编团队,在与产业专家共同开展联合攻关及合作承担项目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同时促进科研反哺教学,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充分、精准的教学资源和场景,形成教学、科研与产业化同步提升的良性互动机制。最后,立足新经济、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需求,优化调整专业设置,推动专业的现代化改革。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更新换代的趋势,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将科技创新要素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五、以内部治理为基本保障,优化产业学院运行机制
产业学院建设主体的多元化、运行模式的多样化、内部结构的复杂化、服务功能的综合化,要求产业学院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构建内外协同、系统整合的现代治理体系,保证产业学院的治理效能提升,促进共同育人、协同创新和共生互赢等职能的实现。首先,要建立独立法人治理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共治治理架构,成立由各办学主体组成的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产业学院院长由理事会聘任,组建独立的管理团队,全面负责产业学院的具体日常运行。其次,要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以理顺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保证学院的正常运行、资金投入、人员配备的有效协同,确保产业学院建设切实推进和可持续发展。最后,要对原有产权结构进行优化,深化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设施、设备和场地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高度契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是产业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章来源:《教育与职业》)
关注
转 发 是 一 种 美 德
注意: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