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R-9 属于 氧化汞电池(Mercury Oxide Battery),其一大特点是:从满电到快没电,输出电压几乎都稳定在 1.35 V。常见于上世纪 60~80 年代的老式相机与测光表中。
这种恒定电压曲线非常适合 1960~1980 年代的相机测光表,因为当时的测光电路是「模拟桥式电路」,没有数字稳压器。只要电压稍有变化,测光就会出错。MR-9 能保证整个使用周期内测光误差几乎为零。老相机们的测光电路都是按照 1.35 V 电源基准精密设计的。那时的电路没有「稳压芯片」或「自动补偿」,所以电池电压 = 电路参考电压。
氧化汞电池自放电极低,能放几年仍保持电压。老相机测光电流又很小(微安级),所以可以用几年不用换。这在当年是非常理想的选择。不过汞是重金属,对环境有毒。1990 年代后全球全面禁产。之后,相机厂商和用户都必须寻找新的电源方案。
1970年代初期,相机的测光电路为纯桥式电阻 + CdS 光敏电阻结构。测光完全依赖汞电池 1.35 V 的稳定输出。
1970 年代中期出现「稳压元件」概念(半稳压),开始引入齐纳二极管(Zener Diode)或温度补偿晶体管稳压结构,但电路仍是简单分压型稳压,只能缓解电压波动,实际设计目标仍以 1.35 V 汞电池为基准。
1970年后期至1980年代,开始有真正意义上的稳压电源系统,使用 齐纳二极管 + 电流镜电路 稳定工作电压,一些高端机(如 OM-2、AE-1)采用 CMOS 稳压 + 光控积分,电路可在 1.35 V~1.6 V 范围正常工作,因此可以直接使用 SR44 银氧电池(1.55 V)。
1980年代以后出现完全独立稳压系统,采用集成稳压芯片,工作电压可从 1.2 V~6 V 不等,电源结构独立于测光电路,测光线性与电压完全脱钩。在这时代马达化、自动对焦、cpu控制等耗电需求增多,电池成为「主动力源」。主要使用CR3v锂锰电池。
#电池 #金属氧化物
这种恒定电压曲线非常适合 1960~1980 年代的相机测光表,因为当时的测光电路是「模拟桥式电路」,没有数字稳压器。只要电压稍有变化,测光就会出错。MR-9 能保证整个使用周期内测光误差几乎为零。老相机们的测光电路都是按照 1.35 V 电源基准精密设计的。那时的电路没有「稳压芯片」或「自动补偿」,所以电池电压 = 电路参考电压。
氧化汞电池自放电极低,能放几年仍保持电压。老相机测光电流又很小(微安级),所以可以用几年不用换。这在当年是非常理想的选择。不过汞是重金属,对环境有毒。1990 年代后全球全面禁产。之后,相机厂商和用户都必须寻找新的电源方案。
1970年代初期,相机的测光电路为纯桥式电阻 + CdS 光敏电阻结构。测光完全依赖汞电池 1.35 V 的稳定输出。
1970 年代中期出现「稳压元件」概念(半稳压),开始引入齐纳二极管(Zener Diode)或温度补偿晶体管稳压结构,但电路仍是简单分压型稳压,只能缓解电压波动,实际设计目标仍以 1.35 V 汞电池为基准。
1970年后期至1980年代,开始有真正意义上的稳压电源系统,使用 齐纳二极管 + 电流镜电路 稳定工作电压,一些高端机(如 OM-2、AE-1)采用 CMOS 稳压 + 光控积分,电路可在 1.35 V~1.6 V 范围正常工作,因此可以直接使用 SR44 银氧电池(1.55 V)。
1980年代以后出现完全独立稳压系统,采用集成稳压芯片,工作电压可从 1.2 V~6 V 不等,电源结构独立于测光电路,测光线性与电压完全脱钩。在这时代马达化、自动对焦、cpu控制等耗电需求增多,电池成为「主动力源」。主要使用CR3v锂锰电池。
#电池 #金属氧化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