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采购方式  滤芯  甲带  气动隔膜泵  减速机  减速机型号  带式称重给煤机  履带  无级变速机  链式给煤机 

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3-08-08 19:28: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本站编辑    评论:0    

      国际枢纽城是一座创新城。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深度融合、相互支撑,才能构成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

      近年来,作为“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的重点工作之一,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科创平台建设、创新环境营造、创新主体提升等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1

平台提能级

      6月27日,在2023浙江—澳门·葡语国家经贸合作交流会上,浙中实验室与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签约。这也意味着,作为“科研新兵”,浙中实验室将通过借力发展来强基础、补短板、求突破,从而实现提能升级,推动我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大科创平台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是激活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驱动的有效载体,近年来我市以重大平台为支撑,聚力提升科创能级。

      一系列举措扎实有力。比如,围绕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实施金华市“336”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印发《金华市科创平台能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构建“510”重大科创平台体系,提升全域科创能级;制订《金华市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加快构建实验室与技术创新中心梯队培育体系等。

      效果也显而易见。这几年,我市科创平台能级和高端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持续提升,以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光电子研究院、浙大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现代农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为代表的十大标志性科创平台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7月2日下午,在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转化药学创制中心,研究员龚浩宁十分忙碌,“我们正在进行CAR—T抗癌免疫治理试验,通过细胞活性检测仪,证明微针贴片可作用于癌细胞。”据悉,这一“Easy cell——CAR—T细胞递送器械引领者”项目荣获2022年度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最高奖“优胜奖”,这也是浙江省唯一一个获奖的生物医药项目,由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院长顾臻领衔,目前正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9月,是金华市区首个重大招院引所项目,也是浙中科创走廊布局建设的关键项目。近两年来,该院招各类专业人才逾180人,引进高层次人才35人,入驻项目团队28个,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先进药物递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金华创新转化中心等。

2

人才助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科技进步最终要靠人才的创新。

      数据显示,聚焦“2+4+X”产业,我市已连续四年实现“百千双十万”的目标,即每年新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超100名、硕博士超5000名,新增青年大学生超1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超10万名。去年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表明,金华从48名提升至22名,首次超过天津、福州、南通、泉州等万亿级城市。

      近年来,我市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厚植人才成长沃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同时,多管齐下、屡创新招做好产才深度融合文章,大力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形成“人才紧跟产业走,产业依靠人才兴”的互融互促局面。

      我市率先推出“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借全球大脑解金华“卡脖子”难题。截至6月底,累计发布技术攻关需求榜单5063项,帮助318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480项,兑现金额超4.89亿元,形成知识产权成果1687项。

      我市创新实施“百博入企”计划,柔性引进全国各地高校院所的博士教授到企挂职,加速成果转化落地,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自2019年以来,我市共引进509名全国高校院所专家教授到科创走廊企业挂职,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建成博士后工作站165家。

      我市连续11年实施“双龙计划”人才工程,面向全球重点引进一批在前瞻性基础研究、产业化应用研究等方面立于“潮头”、能够有效助推产业转型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

      “双龙计划”领军人才裴文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裴文剑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2012年决定回金创办浙江闪铸三维科技有限公司,“金华汽摩配产业的配套比较全面,能满足研发和制造需要,人才政策也比较好。”当年年底,闪铸科技入选“双龙计划”人才工程,获得500万元项目资助,在发展初期加速站稳脚跟。如今,该公司产值超亿元,获评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入选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名单。

      技术技能人才连接着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最后一公里”,他们助力技术创新成果落地,又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进行创新,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市已形成“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2022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突破122万人。

      王关根是车工高级技师,也是我市评定的“八婺金匠”。工作30年来,他积极参与汽车零部件加工行业各项工艺流程改造创新,开发多款数控自动化专机,开创多种先进职业操作法,助力我市汽车零部件加工行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设立“金华人才日”、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可获得500万元奖励、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1亿元的奖励资助……4月23日,在金华首届“双龙科创人才周”启动之际,我市又聚焦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推出12个方面45条支持举措,向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青年大学生和技术技能人才抛出橄榄枝,谱写引才用才留才新篇章。

金华科技城浙大网新科技产业孵化园

3

创新激活力

博士在企业研究院指导实验数据

      全球首创“多向自动锁”、行业首创“圆柱体锁芯”、全球首创“高强门”、行业首创“特能锁”……在王力安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内,“王力9大核心发明重新定义行业标准”的展示特别吸人眼球。经过近20年发展,王力安防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门锁和智能家居智能制造基地。

      创新是企业发展也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市以创新为要,打出一系列组合拳,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等。

      ——出台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如我市在全省率先推出研发投入奖补政策,财政科技投入保持15%以上稳定增长,构建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全域创新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为支持省级“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市科技局出台多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强化科技战略性支撑,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力打造科创走廊“创新之钥”。2022年,经省政府批准,《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正式印发,金华成为继杭州、宁波、温州后,浙江省第四个正式发布省级科创走廊规划的地市。去年9月,市委科技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和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指挥部成立,浙中科创走廊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创新之钥”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我市全面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强大引擎。目前,浙中科创走廊集聚了全市50%以上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在职高层次人才,60%以上的省级高新区和市级以上研发机构,80%以上来自高校等机构的高端人才,以及100%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和国家级科技孵化器。

      ——持续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我市通过推进科技企业“双倍增”“双提升”“双覆盖”计划,支持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开展创新活动,推动形成创新主体“铺天盖地+顶天立地”发展格局。同时,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规上工业研发费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等5个指标为重点,印发《工业乡镇抓科技创新任务分解表》,落实每月调度和闭环督导机制,推动工业乡镇持续优化创新服务,健全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2022年,我市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496家、1301家,占比均居全省第5;获评首批省科技小巨人企业10家、科技领军企业2家,居全省第4、第5;新增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15家,居全省第4;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39家,居全省第3;新增省高企研发中心118家,居全省第3。

       科技永不止步,创新永无止境。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深化市县联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助力金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迈向科技强市,为国际枢纽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审核:金华市科技局办公室

            金华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8326号-18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