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荧光染色有哪些技术要点
一、技术分类
1. 直接免疫荧光
原理:荧光素直接标记一抗,与靶抗原结合后直接观察。
优点:步骤简单,非特异性结合少。
缺点:灵敏度较低,一抗需单独标记。
2. 间接免疫荧光
◦ 原理:一抗与抗原结合后,荧光素标记的二抗(针对一抗)再结合。
◦ 优点:信号放大,灵敏度高,通用性强。
◦ 缺点:步骤较多,可能增加背景噪声。
二、关键实验步骤及要点
1. 样本制备
• 细胞样本:
◦ 贴壁细胞:4%多聚甲醛固定(10-15分钟),透膜(0.1% Triton X-100,5分钟)。
◦ 悬浮细胞:离心后涂片,避免细胞丢失。
• 组织样本:
◦ 石蜡切片需脱蜡、水化;冰冻切片直接固定,注意防脱片。
• 关键点:
◦ 避免过度固定(抗原表位可能被掩盖)。
◦ 透膜时间需优化(过度透膜破坏细胞结构)。
2. 抗体孵育
• 一抗选择:
◦ 验证特异性(KO样本或Western Blot确认)。
◦ 稀释比例需预实验(常用1:100-1:500)。
• 孵育条件:
◦ 4℃过夜(特异性结合更佳)或室温1-2小时。
◦ 湿盒内操作,防止干燥。
• 二抗选择:
匹配一抗种属。
避免交叉反应。
3. 荧光标记与检测
• 荧光素选择:
◦ 常用:FITC(绿色)、Cy3(红色)、DAPI(蓝色核染)。
◦ 多色实验:选择光谱不重叠的荧光素(如Alexa Fluor系列)。
• 封片:
◦ 抗淬灭封片剂,延缓荧光衰减。
• 关键点:
◦ 避光操作(防止荧光淬灭)。
◦ 设置阴性对照(未加一抗或同型对照)。
三、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1. 高背景噪声
◦ 原因:抗体浓度过高、非特异性结合、样本自发荧光。
◦ 解决:优化抗体稀释度,增加封闭时间(5% BSA或血清),缩短曝光时间。
2. 信号弱或无信号
◦ 原因:抗原表位被破坏、抗体失效、荧光淬灭。
◦ 解决:更换固定方法(如甲醇替代多聚甲醛),验证抗体活性,新鲜配制荧光二抗。
3. 非特异性染色
◦ 原因:二抗交叉反应、内源性IgG结合。
◦ 解决:使用种属特异性二抗,预吸附二抗或阻断内源性IgG(如山羊血清)。
4. 荧光淬灭快
◦ 原因:封片不当或光照过度。
◦ 解决:使用抗淬灭剂,避光保存样本。
一、技术分类
1. 直接免疫荧光
原理:荧光素直接标记一抗,与靶抗原结合后直接观察。
优点:步骤简单,非特异性结合少。
缺点:灵敏度较低,一抗需单独标记。
2. 间接免疫荧光
◦ 原理:一抗与抗原结合后,荧光素标记的二抗(针对一抗)再结合。
◦ 优点:信号放大,灵敏度高,通用性强。
◦ 缺点:步骤较多,可能增加背景噪声。
二、关键实验步骤及要点
1. 样本制备
• 细胞样本:
◦ 贴壁细胞:4%多聚甲醛固定(10-15分钟),透膜(0.1% Triton X-100,5分钟)。
◦ 悬浮细胞:离心后涂片,避免细胞丢失。
• 组织样本:
◦ 石蜡切片需脱蜡、水化;冰冻切片直接固定,注意防脱片。
• 关键点:
◦ 避免过度固定(抗原表位可能被掩盖)。
◦ 透膜时间需优化(过度透膜破坏细胞结构)。
2. 抗体孵育
• 一抗选择:
◦ 验证特异性(KO样本或Western Blot确认)。
◦ 稀释比例需预实验(常用1:100-1:500)。
• 孵育条件:
◦ 4℃过夜(特异性结合更佳)或室温1-2小时。
◦ 湿盒内操作,防止干燥。
• 二抗选择:
匹配一抗种属。
避免交叉反应。
3. 荧光标记与检测
• 荧光素选择:
◦ 常用:FITC(绿色)、Cy3(红色)、DAPI(蓝色核染)。
◦ 多色实验:选择光谱不重叠的荧光素(如Alexa Fluor系列)。
• 封片:
◦ 抗淬灭封片剂,延缓荧光衰减。
• 关键点:
◦ 避光操作(防止荧光淬灭)。
◦ 设置阴性对照(未加一抗或同型对照)。
三、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1. 高背景噪声
◦ 原因:抗体浓度过高、非特异性结合、样本自发荧光。
◦ 解决:优化抗体稀释度,增加封闭时间(5% BSA或血清),缩短曝光时间。
2. 信号弱或无信号
◦ 原因:抗原表位被破坏、抗体失效、荧光淬灭。
◦ 解决:更换固定方法(如甲醇替代多聚甲醛),验证抗体活性,新鲜配制荧光二抗。
3. 非特异性染色
◦ 原因:二抗交叉反应、内源性IgG结合。
◦ 解决:使用种属特异性二抗,预吸附二抗或阻断内源性IgG(如山羊血清)。
4. 荧光淬灭快
◦ 原因:封片不当或光照过度。
◦ 解决:使用抗淬灭剂,避光保存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