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花了半天跑去香港看展,只因为听说那里有一台巨型工业机械臂。
第一次看到它时,我立刻想起《爱死机》里的齐马蓝——那个终其一生追寻理想泳池清理机器人的艺术家。眼前的机械臂被编程循环训练着,臂端装着刮板与刷子,不停清理从中心不断渗出的红色液体。透明玻璃墙将它与观众隔开,我们只能隔着玻璃,看它一遍又一遍地执行那永远无法完成的“清理”任务。
液体不断渗出,机器不断刮回,仿佛陷入了无尽的“希西弗斯式”循环。那一刻,我有些巨物恐惧——当机械臂挥动,仿佛下一秒就要砸向我,内心还是忍不住一震。
朋友打趣说,这像极了她最近反叛的状态。
而我笑着回:“更像是我们每天上班的样子吧——在被操控与自我操控之间来回盘旋。”
艺术家在这里让机器成为了“替身”。机器执行着被赋予的意志,既是工具,又是主体。它代替人类去“做”,也让我们反思:当“我”的意志被编程、被外化、被循环,我们到底还剩下什么自由?
“This is my agent.”
除了这件作品,展览里还有许多探索“线上—线下社群生成”“数码劳动”“平台化生存”的作品。它们没有线性叙事,而是像云端的数据流一样并行存在。观众穿行其中,像在拼合一张属于自己的叙事地图。
展览主题正是——「保持在线:云中游荡」。
看展时间挺匆忙,运动完、收拾完才赶去,很多作品只来得及一瞥。但我大概还会再去一次。想逃离日常工作的循环,也想再一次,沉浸在那片充满机械与意识的云端。
或许,
我们都在被编程,只是有的叫“算法”,
有的叫“习惯”。
?
#浪漫生活的记录者
#每秒都值得记录
#只是为了几个瞬间
#周末去哪儿
#香港看展
#plog
#plog日常
#live
#live图
#周末
第一次看到它时,我立刻想起《爱死机》里的齐马蓝——那个终其一生追寻理想泳池清理机器人的艺术家。眼前的机械臂被编程循环训练着,臂端装着刮板与刷子,不停清理从中心不断渗出的红色液体。透明玻璃墙将它与观众隔开,我们只能隔着玻璃,看它一遍又一遍地执行那永远无法完成的“清理”任务。
液体不断渗出,机器不断刮回,仿佛陷入了无尽的“希西弗斯式”循环。那一刻,我有些巨物恐惧——当机械臂挥动,仿佛下一秒就要砸向我,内心还是忍不住一震。
朋友打趣说,这像极了她最近反叛的状态。
而我笑着回:“更像是我们每天上班的样子吧——在被操控与自我操控之间来回盘旋。”
艺术家在这里让机器成为了“替身”。机器执行着被赋予的意志,既是工具,又是主体。它代替人类去“做”,也让我们反思:当“我”的意志被编程、被外化、被循环,我们到底还剩下什么自由?
“This is my agent.”
除了这件作品,展览里还有许多探索“线上—线下社群生成”“数码劳动”“平台化生存”的作品。它们没有线性叙事,而是像云端的数据流一样并行存在。观众穿行其中,像在拼合一张属于自己的叙事地图。
展览主题正是——「保持在线:云中游荡」。
看展时间挺匆忙,运动完、收拾完才赶去,很多作品只来得及一瞥。但我大概还会再去一次。想逃离日常工作的循环,也想再一次,沉浸在那片充满机械与意识的云端。
或许,
我们都在被编程,只是有的叫“算法”,
有的叫“习惯”。
?
#浪漫生活的记录者
#每秒都值得记录
#只是为了几个瞬间
#周末去哪儿
#香港看展
#plog
#plog日常
#live
#live图
#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