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山顶洞人已使用骨针缝制兽皮衣物,这是已知最早的缝纫工具。
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纺轮(陶制或石制),用于捻线成纱,大幅提升纤维加工效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均出土此类工具。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由木棍、打纬刀和综杆组成的腰机。织造时,经线一端固定于木桩,另一端系于织工腰部,手工挑织形成织物。
汉代发明提花机,通过编程式提综装置织出复杂花纹,代表丝绸工艺的巅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仅49克)即为此技术杰作。
斜织机采用脚踏板控制综片,织工可坐姿操作,效率比腰机提高10倍以上,成为汉代主流织机。汉代画像中可见手摇单锭纺车,用于麻、丝纤维的加捻,替代了早期的纺轮。说明汉代纺织机已经非常普遍。
宋代出现花楼织机,由1800多个构件组成,需两人协作操作:挽花工在花楼上提拉经线,织工在下方配色投梭。此机械可织造云锦等复杂纹样,技术难度堪比现代光刻机。
宋代还有发明30锭水力大纺车,利用水流驱动,实现麻、棉纤维的大规模纺纱,标志纺织业向机械化生产过渡。
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工具,推广轧棉缆车(去籽)、三锭脚踏纺车(同时纺三根纱),并建立完整的纺织技术体系,推动江南成为棉纺中心。
明清时期发展出罗织机(织造孔眼织物)和缎织机(织造光滑缎面),进一步丰富织物种类。明代《天工开物》记载了印花型版、染缸等工具,结合植物染料与媒染剂,实现多彩印染工艺。
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纺轮(陶制或石制),用于捻线成纱,大幅提升纤维加工效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均出土此类工具。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由木棍、打纬刀和综杆组成的腰机。织造时,经线一端固定于木桩,另一端系于织工腰部,手工挑织形成织物。
汉代发明提花机,通过编程式提综装置织出复杂花纹,代表丝绸工艺的巅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仅49克)即为此技术杰作。
斜织机采用脚踏板控制综片,织工可坐姿操作,效率比腰机提高10倍以上,成为汉代主流织机。汉代画像中可见手摇单锭纺车,用于麻、丝纤维的加捻,替代了早期的纺轮。说明汉代纺织机已经非常普遍。
宋代出现花楼织机,由1800多个构件组成,需两人协作操作:挽花工在花楼上提拉经线,织工在下方配色投梭。此机械可织造云锦等复杂纹样,技术难度堪比现代光刻机。
宋代还有发明30锭水力大纺车,利用水流驱动,实现麻、棉纤维的大规模纺纱,标志纺织业向机械化生产过渡。
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工具,推广轧棉缆车(去籽)、三锭脚踏纺车(同时纺三根纱),并建立完整的纺织技术体系,推动江南成为棉纺中心。
明清时期发展出罗织机(织造孔眼织物)和缎织机(织造光滑缎面),进一步丰富织物种类。明代《天工开物》记载了印花型版、染缸等工具,结合植物染料与媒染剂,实现多彩印染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