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修公司优化青工培训模式,通过送餐+加餐+配餐新模式,为青工铺设成才“快车道”。

高效“送餐”,营造浓厚成才氛围


建修公司聚焦以赛代练实训模式,搭建青工成才平台,营造浓厚成才氛围,为员工成长“送餐”。
打造“实训+实践”特色培训模式,将培训实战化,查缺补漏见实效。不久前,通过理论知识、CAD绘图、锉配基本功三项竞赛考试环节,最终选拔出16名青工培训备战2023年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竞赛。在培训过程中,每两周进行一次竞赛摸底测试,采用末位淘汰的方式,每轮考试成绩排在最后的1-2名选手退出集中培训,直至确定最终的参赛选手,通过这种高频率实战化测试,提升青工抗压能力,保证培训质量的同时,实时掌握青工学习培训情况。定期召开培训总结讨论会,针对青工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更快发现问题、更全面分析问题、更有针对性解决问题。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没想到其他选手的实力这么强。通过定期竞赛这种实战化培训模式,提升了我个人心理素质与技能水平,同时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提升方向。”参训青工张实感叹道。

定时“加餐”,打造复合型人才


建修公司推动复合型人才建设,深入推进“工程师+技师”的“双师型”人才培养工作,以双向完善知识和能力架构为目标,从轮岗实习、项目实践和技术交流三个方面入手,目前首批三名培养对象已经开始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轮岗实习。
轮岗实习即为培养对象指定专业培养导师,签订师徒协议书和个人培养计划。在导师指导下,利用班余时间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轮岗实习。
项目实践是以技术科研、技改革新、一线难题攻关、技能人才创新基金等项目和重点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展“融入式”培养,适时将培养对象融入技术、技能导师的项目攻关小组或者重点工作任务中。
技术交流则是组织“双师型”人才培养对象和培养导师每月开展1次座谈交流,分享培养学习经验,展示学习成果,共享学习方法,以便掌握人才培养情况,随时动态调整培养方案。
通过“双师型”人才培养,定期为员工技能包“加餐”,培养出更多管理精通,技术过硬同时具备专业管理与实施操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合理“配餐”,搭建平台解难题


建修公司将技术难题作为“配餐”,下发到劳模创新工作室,依托工作室着眼于“立项攻关”。该工作室组建了阵容强大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包括企业技能专家1人,特级技师4人,青年技师及以上重点培养对象6人,告别了以前“单打独斗”式管理,明确功能定位,实现了人财物及管理资源汇聚的最大化、资源合力的最大化、产出效应的最大化,广泛播撒创新种子,点燃全员创新引擎。
开展“揭榜挂帅”技术攻关,摸排专业技术难点,梳理形成攻关项目清单,统筹规划、聚焦创新,团结合作、集思广益,鼓励员工在“攻难关”中勤思考、练本领,为员工搭建创新创效平台。工作室成立至今共攻克各类技术难题150余项,创造工作法40项,发明制作专用工具70余套,改造关键零部件32个,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创效超3000万元。
- END -
审核:黄 涛
编辑:宋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