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区位分析
命题视角
1.以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和区域图等为载体,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选择、农业区位选择及评价。
2.以世界和我国主要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我国“三农”问题及世界新的农业发展模式等。
3.以各种图表形式为信息载体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对区位选择、工业分布的影响,重点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及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能较全面评价工业区位和工业布局。
4. 近几年的高考题侧重考查运用原理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能力,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未来高考仍然以典型服务业的发展为背景,考查服务业的特点、分布特征、区位因素,同时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知识原理进行信息整合的能力。
核心知识梳理
一、农业
1、农业区位分析
(1)自然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位因素 |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
气候 | 光照 | 光照的强弱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有机质积累多;光照等同于年太阳辐射总量,与纬度(低-充足)、海拔(高-丰富)、天气/气候(晴天多,光照好) |
热量 | 积温直接影响作物的品种和耕作制度(熟制);纬度低,热量充足,生长快;纬度高,热量不足,但低温也有病虫害少的好处;温带则谈夏季热量充足 热量还与生长周期有关,热量充足,生长周期短;热量条件差,生长周期长,有机质积累多 | |
降水 | 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分配影响土地的利用状况、生产能力等;降水适中且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降水过多易造成洪涝,过少易造成干旱。 | |
昼夜温差 | 昼夜温差大,有机质积累多,农产品品质优良;昼夜温差与纬度(低-大)、海拔(高-大)、天气(晴天-大)、海陆(内陆-大)等有关 | |
灾害 | 寒潮、低温冷害、台风、洪涝、干旱等制约农业发展 | |
地形 | 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和机械化水平;地形平坦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 |
土壤 | 土壤的肥力、厚度、酸碱度、墒情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 |
水源 | 干旱地区,水源成为发展种植业的关键 |
(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位因素 |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
市场 |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 |
交通运输 | 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 |
政府政策 |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 |
劳动力 | 影响农业的规模和水平 | |
农业技术 | 机械 | 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
化肥 | 促进了农业的产出 | |
良种 | 使单位产量提高 | |
冷藏技术 | 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 |
经验、发展历史 | 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 | |
饮食习惯 | 饮食习惯与消费习惯都会影响市场进而影响农业生产 |
2、农业区位条件评价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业区位选择,其思维流程为
农业区位选择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根据区域范围大小,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农业的合理布局,并获得最大的效益。
①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区位选择
首先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特征;根据等高线等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
农业类型 | 区位选择 |
种植业 | 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
林业 | 山地、丘陵地区 |
畜牧业 | 干旱、半干旱地区 |
渔业 | 湖泊、水库、池塘、沿海海域 |
②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区位选择
在进行局部地区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③分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其思维流程为
3、不同设问方式的答题思路
设问方式不同,答题思路也不同。农业区位分析主要有下列答题思路。
(1)综合分析,要全面分析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既包括有利的方面,又包括不利的方面。
(2)主导因素分析,要在限制性因素和优势因素之间选择决定性因素,如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条件是降水少,优势条件是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故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水源,有河流和地下水的地区发展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
(3)比较分析,要对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进行比较,发现异同。
(4)辩证分析,同一区位因素,可能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必须全面分析,一分为二看待,如河流中下游地区,农业灌溉水源充足,但也可能洪涝灾害频繁等。
(5)开放性问题答题思路
如某地区是否可以大力发展某种作物或某种农业地域类型,说出你的观点,然后针对观点阐述理由。
【赞成】从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生长阐述;××需求量大,市场广阔;经济效益高,促进当地人就业,增加经济收入;增加当地政府税收;兴修道路、桥梁、水电、港口工程等,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有利条件+有利影响)
【反对】 主要从发展的不利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不利于生态环境、人类发展)的角度作答,角度要多样化。
一、工业
1、工业区位分析
分析角度 | 评价用语 | |
自然 条件 | 原料 | 接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质量好 |
燃料 | 接近燃料地(煤矿等),能源充足 | |
水源 | 靠近水源(河流、湖泊、水库),水资源丰富,水质好 | |
土地 | 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建厂;地价低,利于降低成本 | |
经济条件 | 市场 | 接近市场;人口密集、市场广阔 |
交通 | 靠近铁路(公路、港口、机场),交通便利 | |
技术 | 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人才和技术优势 | |
劳动力 |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廉价,劳动力素质高;劳动技能熟练 | |
产业基础 | 靠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好;工业基础好 | |
位置 | 毗邻……,便于接受其辐射带动作用 | |
信息和通信 | 通信条件好;市场信息反馈及时;信息交流通畅 | |
社会条件 | 国家政策 | 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鼓励 |
社会协作 | 社会服务条件和生产协作情况好 | |
基础设施 | 基础设施完善 | |
个人偏好 | 多侨乡,华侨投资多 | |
环境因素 | 大气(风) | 位于城区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垂直盛行风风向的郊外,不污染城区空气 |
河流(水) | 远离城市河流上游或水源地 |
2、工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题目思维流程
(1)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其思维流程为
(2)区域工业发展条件的评价,其思维流程为
根据工业区分布图或文字材料)――→判断 )工业布局是否合理)――→分析 )布局合理与否的理由)
3、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思路
4、某地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应遵循四大原则
(1)全面性原则——综合思维、全面分析。理清区位分析的要点,形成思维模式。注意从有利区位和不利区位两个方面分析。
(2)主导性原则——结合产业,寻求主体需求。从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出发,理清各区位因素的主次关系,找出决定性因素。
(3)因地制宜原则——把握区位联系的特殊性。以区位为背景,对区位因素进行描述与阐释,使区位分析与评价“区域化”,避免套用、空泛。
(4)因时制宜原则——把握区位联系的变化和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某地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5、指向性(导向型)工业类型
(1)原料指向型(导向型)工业: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新疆的纺织厂;
(2)市场指向型(导向型)工业: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饮料厂、食品厂、玻璃厂、欧美在中国建芯片厂/汽车厂;
(3)动力指向型(导向型)工业:(临近火电站或水电站)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火电厂、水电站;
(4)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导向型)工业:纺织厂、普通服装厂、电子装配厂、包带、制伞、制鞋厂;
(5)技术指向型(导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芯片)、卫星、飞机制造厂、精密仪。
补充: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方法
(1)根据生产要素的投入比重判断:投入比重最大的就是主导区位因素。
(2)根据工业生产中原料及产品的性质判断:
①生产过程中所需原料易腐烂变质或易燃、易碎,可运性差的,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
②生产的产品易腐烂变质或易燃、易碎,可运性差的,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
③根据某地发展工业的比较优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大庆发展石化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而上海市发展石化工业则属于市场导向型。
6、对比工业集聚和分散
| 原因 | 表现形式 | 结果 | 优缺点 |
工业 集聚 | 运输量大的核心厂与协作厂之间存在投入—产出的联系;共用基础设施或劳动力资源 | ①运输量大的协作工厂集聚 ②新兴产业集聚 | 形成工业化的生产集聚地域 | 优点:减少运费和能耗,降低成本;加强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 缺点:环境污染严重,能源资源供应紧张 |
工业 分散 | 工业企业过度饱和,地价、工资上涨,资源紧张,污染严重;产品的运费价格低或产品的零部件种类繁多 | ①复杂产品的原料和零部件由分布在很多地区的工厂供应 ②每一种原料和零部件都会销售到很多地区 | 形成跨国公司以及国际和区际的劳动分工 | 优点:利用廉价土地、原材料,占领市场,寻求最优区位,利于环境保护 缺点:增加运输成本,难以发挥规模效应 |
二、服务业
1、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2、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对交通条件的要求存在差异
①消费服务型服务业如零售业需要在布局上能够使客户方便决捷到达,主要布局在市中心和片区中心;
②生产型服务业靠近高速路、快速路布局,主要考虑到方便就业者通勤,易于联系制造企业;
③交易管理型服务业需要方便决捷的面对面交流,多布局在市中心外围或交通枢纽;
④后台支撑型服务业对交通条件的要求较低,一般布置在低成本的近郊区。
3、物流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影响因素 | 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
市场 | 尽可能靠近终端市场,以便提高市内货物配送时效,降低配送成本,或者以接近目标客户群和核心客户群为主 |
集聚 | 集聚会产生各类运输流、资金流,、网络信息流、人才技术流,集聚在空间范围内形成新的功能区和产业园区 |
高素质人才 | 高素质管理和技术人才是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
交通通信 | 交通环境对于物流业集聚的形成至关重要,运输条件便捷、运输效能通畅的机场周边、河海区域及道路交会处成为物流企业的选址要地。信息化、电子化及智能化,是各个物流节点密切交织和网络化联系的必要条件 |
科技创新 | 科技创新将推动中国物流行业进一步能力分化和重整洗牌。“智能物流”比拼的是跨界整合能力和大数据算法等科技能力,物流数字化、在线化、可视化成为常态,人工智能快速迭代 |
政策与制度 | 物流产业的持久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支持及保障,关乎物流企业发展的产业融资制度、市场准入退出规范、物流产业土地利用政策及物流保障制度等政策的明确规定实施,可以有效保障物流企业的合法权益 |
需要相关资料请加QQ855274555